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

万象解析所 2025-08-28 16:48:02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撕咬贡品、砸烂陪葬的青铜器,甚至用发簪在墓墙上凿洞。 说白了,好多人对殉葬的印象,就是沉重的石门一落,里面的人只能抱着膝盖哭,等着饿到没力气,其实真不是这样,你想啊,只要还能喘气,谁会甘心等死? 那些被推进地宫的人,一开始可能还抱着“说不定有活路”的念想,直到石门“哐当”锁死,黑暗裹过来才慌了神,等肚子饿得发疼,什么“敬畏墓主人”的规矩早扔到一边了。 墓里给死者准备的贡品,比如挂在木架上的风干兽肉、陶罐里的陈米,他们抓起来就往嘴里塞,干硬的肉渣磨得牙龈出血也不停,毕竟多嚼一口,就能多撑一会儿。 再加上陪葬的青铜器看着结实,盛酒的铜尊、装菜的鼎,他们捡着石头就砸,哐哐的声响在空荡的地宫里撞来撞去,不是想毁东西,是盼着能砸出个缺口当工具,或者让外面的人听见动静。 更绝的是头上的发簪,那会儿女子戴的铜簪不算粗,但尖儿够利,他们就轮流用簪子凿墓墙,手指磨破了,血顺着簪子渗进砖缝,凿出来的小坑连个拳头都塞不进去,可没人停手,多凿一下,就多一分逃出去的可能。 这时候总有人会扯到文明发展的事,说咱们的文明几千年才往前挪一小步,西方几百年就冲上去了,全是儒家害的。 这话听着有点冲,但也不是没影儿,儒家讲“忠孝节义”,有时候就被掌权的人拧巴了,比如把“为君主殉葬”说成是“忠”,可你细想,儒家也讲“仁”啊,只是这“仁”在皇权面前,常常被压得没了影。 再说西方中世纪之后确实没了大规模活人殉葬,可那也是因为社会结构变了,不是光靠“文明跑得快”,咱们也不是一直没进步,比如明朝朱元璋死后有殉葬,到了明英宗手里就给废了,这说明文明也在慢慢调,只是慢得让人着急。 还有秦始皇地宫的疑问,总有人问“既然工匠最后都得死,谁还愿意修墓?”其实这事得看当时的处境,秦始皇修墓的时候,肯定不会跟工匠说“你们修完就没命”,要么给重赏,要么拿家人要挟,古代工匠靠手艺吃饭,不去的话可能全家都遭殃,只能硬着头皮上。 还有人说“几万工匠一怒之下,不得把秦始皇的棺木砸烂?”先不说地宫有没有几万工匠,就算真有,他们首先想的也是怎么逃出去,不是毁尸首。 地宫那么大,防盗机关肯定少不了,流沙、弓弩什么的,说不定还没找到棺木,就先栽在机关上了,而且史书里也没明说工匠都被困死了,好多都是后人猜的,毕竟秦始皇的墓到现在还没打开,这些疑问只能先挂着。 说了这么多,你心里说不定也有想法,殉葬者那些拼尽全力的挣扎,是不是该被更多人知道?对“儒家拖累文明”这说法,你觉得有没有道理?还有秦始皇地宫的工匠,你觉得他们真的没机会逃出去吗?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掰扯掰扯这些老事儿。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万象解析所

万象解析所

解析万象,解读社会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