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60岁后要记住:亲戚家的红白喜事,随礼要有四个讲究

麦麦笔记 2025-08-28 15:25:38

年过六十,最怕的不是生老病死,而是人情往来。 尤其是亲戚之间的红白喜事,更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稍微礼数没做到,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你抠门,说你不上道;但你礼金随得太大方,又心里憋屈,觉得是“送钱买冷脸”。 退休老人,没了稳定收入,再不懂点规矩,容易让人吃了哑巴亏。 红白喜事随礼,不是“看心情”,而是讲究。尤其是这4个方面,真得牢牢记住。

01 量力而为,不打肿脸充胖子。 现实里,很多人到了60多岁,退休金不高、孩子又在啃老,有的还要照顾孙子、看病吃药,每一笔钱都掰着手指花。 可一遇到红白喜事,就开始“打肿脸充胖子”,非得装作自己过得特别好,随个几百上千才觉得有面子。 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自己每个月就拿两千多退休金,硬是随了个八百块红包给远房亲戚的孩子,结果转身就跟我们抱怨:“我都一周没舍得买肉了。” 这不是糟蹋自己嘛? 随礼不是比赛谁出得多,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 人情再浓,也不能拿健康和饭碗开玩笑。 越是年纪大,越要看清:节俭是福,撑场面是祸。

02 看关系深浅,不用一视同仁。 有人总觉得随礼讲亲疏远近,是小家子气。但说句难听的,不分亲疏,那才是真的傻。 我楼下邻居就吃过这种亏。她老公单位的同事家结婚,她随了五百。 结果后来她孙子满月请人家,人家给了个200意思一下,差点没把她气出高血压。 有些人根本不是你的圈子,你掏心掏肺给他随礼,他转头都不会请你吃一口饭。 这不是人情,是“交智商税”。 随礼讲情分,但不代表你要为毫无交集的人掏腰包。 和你真正亲近的人,你自会在意;那些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礼节到位就好,别操太多心。

03 红事要随,白事更得上心。 很多人只重视红事,白事则能躲就躲。 但其实,在很多地方,白事更讲究“人情厚度”。 我有个熟人,年轻时生意不错,红事红包撒得飞起,谁结婚、谁搬家,他都风风光光送上门。 可等到村里老人去世,他却一个也不参加。 结果几年过去,他落魄了,突然就没朋友了,红白事都没人请他。 说到底,红事是喜庆,人多你不稀奇;白事才见人心,去与不去,别人都记在账上。 到了60岁,别再抱侥幸心理,红事图个喜气,白事图个情义,两样都别缺席。

04 礼多人不怪,但嘴上也要会说。 很多人随了礼,却从不张口寒暄一句。 一副“钱我给了,事我不管”的样子。这样的行为,在人情社会里,最让人反感。 我亲戚家前几年结婚,来了一位远房表哥,随了600块,但一句祝福都没说,连喜糖都不拿。 结果人家背后都说他“像是被绑架来的”。 别小看这些寒暄、道喜、上香,这些话,是礼节的一部分。 哪怕你只随了200块,但你言语周到、表情诚恳,别人也觉得你有情有义。 随礼不是丢个红包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05 人情世故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60岁之后,身体、钱袋子、脸面,都得护好。 别因为红白喜事,就被人牵着鼻子走;更别为了虚荣心,拿命去随礼。 看清楚关系,掌握好尺度,该到场的别躲,该少给的别撑。 真正会过日子的老人,随得起人情,更活得起自己。

0 阅读:47
麦麦笔记

麦麦笔记

让文字的音律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