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印媒批评莫迪:印度二十多年的外交努力,全都被你毁了。今年四月的时候,印度在国际上还挺风光的,美国副总统专门跑到新德里,一口一个“印美同盟新时代”,莫迪也跟着在旁边喊要对华强硬,那会儿印度媒体都在报纸上得意洋洋地写“美国的亚洲新宠儿”。谁能想到一个月不到,天就变了。 今年四月,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还格外风光,美国副总统专程到访新德里,与印度互动频繁,口中不断提及 “印美同盟新时代”,当时的印美关系看起来正朝着全新方向发展,莫迪总理也在一旁呼应,公开表示要对华采取强硬立场,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那时候,印度媒体满是自豪,报纸上随处可见 “美国的亚洲新宠儿” 这样得意洋洋的标题,整个印度都沉浸在成为国际关注焦点的喜悦里,谁都没料到,仅仅一个月后,局势就彻底变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曾经热络的印美关系迅速降温,美国先是临时取消了原定派往印度的贸易代表团,让双方计划推进的贸易谈判直接陷入停滞,紧接着,美国又以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为理由,终止了部分双边贸易合作,还对大量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有些商品的税率涨幅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 这对印度来说打击不小,原本印度还指望扩大出口赚取外汇,结果初期的努力直接遭遇重挫,之前美国承诺的经济支持和关税优惠全成了空头支票,就连半导体产业链的合作,美国也没真正把印度拉进来。 这样的外交局面让印度媒体再也没了四月的乐观,当时 “印度站在潮头” 的报道很快就被 “外交看门狗” 这类讽刺标题取代,媒体纷纷尖锐批评莫迪政府的外交方针。 经济层面的麻烦也接连不断,印度中央银行五月公布的数据让人意外,当月外来投资额只有 3500 万美元,这个数字和之前动辄数亿美元的外来投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和去年同期比起来,外国投资更是大幅下滑,陷入停滞状态。 大量国际资本选择撤离印度市场,印度面临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外界认为,这都是莫迪政府近期一系列举措造成的,就像印度一边对中国展现强硬态度,一边又没法忽视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的事实。 印度政府之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本想达到限制中国商品的目的,可结果不仅没如愿,还让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印度运营的跨国企业税负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印度经商环境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外国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印度的投资价值。 在多边合作平台上,印度的处境也越来越难,在金砖国家会议上,印度多次公开反对去美元化提案,明确表示支持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这和巴西、埃及等倾向建立新支付体系的成员国意见相悖,如今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七国集团,可印度没能借助这个平台提升自身影响力,反而在集团内部慢慢被边缘化。 区域关系的紧张也让印度的根基受损,过去二十多年,印度一直努力经营区域关系,和东盟建立自贸区,在非洲援建铁路和医院,靠着这些务实合作在东南亚和非洲积累了不错的声誉,这些原本都是吸引外资的隐性优势。 可莫迪政府上台后,把重心放在追求地区主导地位上,和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邻国因为边境、水资源等问题冲突不断,今年五月,印度还以安全为借口,突然限制孟加拉国部分商品进口,让两国关系再次恶化。 联合国贸发会议早就指出,区域稳定是外国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印度和邻国的争端被外资当成高风险因素,纷纷选择避开,这也导致印度东北部地区货物运输受阻,经济复苏步伐变得缓慢。 在俄乌冲突里,印度想两边讨好的策略也没成功,它既没从俄罗斯撤回投资,又想从美国那里捞好处,最后却是两头落空,美国扣下了印度计划购买的先进武器部件,俄罗斯也悄悄提高了之前承诺的能源优惠价格。 这种投机性的外交做法破坏了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核心国的长期形象,和欧洲、中东国家建立的信任也受到了影响。 印度媒体评论说,从辛格政府时期开始,印度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从南亚的边缘角色,慢慢变成国际舞台上的新兴力量,可现在,这些靠稳健积累得来的外交成就被莫迪政府迅速瓦解。 莫迪政府的外交风格太个人化,甚至成了竞选口号,最后导致印度经济上外资撤离,国际上朋友变少,二十多年的积累几乎毁于一旦。 其实印度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市场,基础条件很优越,如果能专注于务实合作,完全可以维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和资本吸引力,要是莫迪政府不能从这些政策失误里吸取教训,那印度想成为全球经济新动力的愿景,恐怕最后只能是一场空谈。
印度的底色,我们是越看越清楚了!赶在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之前,印度又突然做了一个小动
【36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