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最近这一个月,整个中国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刹车" 行动。 7 月份,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宣布减产 30%,像福莱特这样的龙头企业,连窑炉都进入了冷修状态,全行业冷修产能已经占到总产能的 32% 以上。 与此同时,山东全省 85 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从 7 月 6 日起停产 20 天,这背后是水泥行业利润连续三年断崖式下跌,从 2022 年的 680 亿跌到 2024 年只剩 120 亿,再这么卷下去,2025 年恐怕要颗粒无收了。 钢铁行业更是夸张,一年能产 12 亿吨粗钢,市场却只需要 9.5 亿吨,2.5 亿吨的过剩产能让企业不得不靠降价活命,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 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还是因为过去三十年,产能扩张的老路走不通了。 国内这边,地方政府为了 GDP 搞重复建设,你上钢铁厂我也上,你搞光伏产业园我也搞,结果产能严重过剩。 国际市场那边更是变了天,以前我们靠着低成本优势把产品卖到全世界,现在欧美市场却竖起了高高的贸易壁垒。 就拿光伏来说,全球一年需要 8000 亿瓦组件,我们却能造 1.2 万亿瓦,产能利用率连 70% 都不到,多晶硅价格从 20 万一吨跌到 5 万,组件卖得比白菜还便宜,利润率连 5% 都达不到。 这一切和欧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今年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搞 "双反" 调查,开出的税率居然高达 3521.14%,这哪是征税,简直是把中国产品拒之门外。 要知道以前东南亚产能,占美国进口的 85%,现在跌到 50% 都不到,大量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工厂开工率不足 20%,有些甚至低于 10%。 欧洲市场也没好到哪去,一边去库存一边扶持本土企业,印度更是宣布从 2026 年起禁止进口中国电池产品,我们传统的出口市场正在一个个收紧。 "双反" 调查带来的影响,已经实实在在显现出来了。 光伏主产业链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2025 年一季度全行业都是亏损的,组件环节净利率 - 8.01%,硅片环节更是低到 - 24.4%。 为了规避关税,企业不得不把产能转移到印尼,但三个月后对等关税政策一实施,这点成本优势也没了。 更麻烦的是,外需一掉,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就更突出了,年轻人就业成了大问题,2025 年 16-24 岁青年失业率已经高达 17.1%,地方政府也不好过,土地财政收入占比从 40% 降到了不足 30%,偿债压力越来越大。 但话说回来,停止内卷虽然疼,却是不得不走的路。 高盛已经预测,本轮钢铁减产可能让利润率扩大近 200 元 / 吨;水泥行业如果能淘汰 22%-27% 的过剩产能,产能利用率从 50% 提到 70%,毛利润就能回升到 80 元 / 吨以上。 更重要的是,资源能从低效领域解放出来,投向更有前途的地方。 根据规划,2025 年环保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 1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提升至 5% 以上,这就是转型的新希望。 面对这种局面,国家出手调控的力度前所未有。 工信部出台了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光伏行业明确规定多晶硅不得低于成本报价,还要淘汰 P 型电池、182mm 以下小尺寸硅片等落后产能,把电池转换效率门槛从 23% 提到 25% 以上。 钢铁行业京津冀地区减量,置换比例达到 1.25 倍,电炉钢占比要冲刺 15%,就是要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手里。 发改委等五部门,还发布了炼油行业节能降碳计划,到 2025 年底把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能效基准以下产能要么改造要么淘汰。 这些措施看似严厉,实则是在给中国经济 "刮骨疗毒"。 光伏行业虽然现在很难,但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已经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2025 年一季度净利率比去年提升了 0.2 个百分点。 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后,留下来的企业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轮转型虽然会有阵痛,但却是摆脱低端内卷、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看到眼前的困难,更要看到长远的希望。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
柳淮蕊
2025-08-28 00:24: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