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明明是 8 月 15 日,为什么纪念日却定在 9 月 3 日?背后大有深意。根据记载,日本投降的时间明明是 8 月 15 日,但是中国却把这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纪念日定在了 9 月 3 日,这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45 年 8 月 15 日的这一天,每一个中华儿女可能都不会忘记,在经历了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残害等令人憎恨的日本罪行以后,14 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在日本广播终战诏书下结束。 8 月 15 日那天的广播,更像一声 “暂停键”—— 日本说 “终战” 了,可战场上的枪炮没立刻哑火,散落各地的日军也没马上放下武器。那会儿不少地方还在打,有战士还在为了把最后一块失地夺回来流血,哪能算真正的 “结束”?所谓 “终战诏书” 也藏着猫腻,通篇没提 “投降” 俩字,更没对侵略罪行说过半句道歉,说白了就是想给自己留面子,这哪能算正式的投降凭证? 真正把 “投降” 钉死的,是 9 月 2 日那天。停泊在东京湾的 “密苏里” 号军舰上,日本代表老老实实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那笔落下,才是法理上、仪式上都板上钉钉的 “认输”。咱们把纪念日定在 9 月 3 日,就是认这个实打实的 “了结”—— 不看你嘴上怎么说,只看你是不是真的在全世界面前认了罪、签了字。 有人觉得差这十几天不算啥,可对当年盼着和平的中国人来说,每一天都金贵。8 月 15 日之后,多少家庭还在等前线的亲人回来,多少地方还在清点战场的伤亡,直到投降书签了,大家才敢真正松口气:这下是真的结束了,不用再躲炮弹了。这个日子,是给所有受苦难的人一个明明白白的 “句点”。 更重要的是,这日子里藏着咱们的骨气。不拿模糊的 “终战” 当终点,非要等那份签了字的投降书,就是告诉所有人:侵略的账得算清楚,认了错、签了字,才算真的了了。现在每年 9 月 3 日纪念,不只是记个日子,是记着咱们花了 14 年换来的 “堂堂正正的胜利”,记着胜利从来不是一句广播就能算的,是无数人用命等来了那个实实在在的 “投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你问为啥?明知故问[吃瓜]热点观点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