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思绪永恒 2025-08-27 18:53:32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他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能帮他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王扶之这个人,从小日子就过得苦巴巴的。他1923年出生在陕西子洲县一个穷农民家里,原名叫王福治,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五岁时妈就没了,他跟着爸到处给人干活,放牛、捡柴啥都干,手上全是老茧。九岁那年,爸带他去邻村地主家打工,天天扛锄头下田,汗水湿了衣裳也只能吃粗粮凑合。那时候农村到处是战乱,穷人日子难熬,他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 1935年夏天,他才十二岁,听说红军队伍对穷人好,就偷偷跑到招兵处,站得笔直,骗人说自己十六七岁了,总算混进中国工农红军。从那以后,他背着小包裹跟部队走,脚底磨出泡也得咬牙顶着。次年,他干活卖力,部队批准他入党,就这么投身土地革命。队伍长征时,他跟着翻山越岭,饿了啃树皮,渴了喝溪水,坚持走完那二万五千里路,好多战友都倒下了,他愣是挺过来。 抗日战争打响,他编入八路军,参加平型关战斗。那是1937年9月的事,他趴在山坡上扣扳机,打日军卡车,看着敌车翻滚。他冲锋时肩膀中弹,血流下来也继续往前冲。战斗空隙,他擦枪管,准备下次出击。整个抗日时期,他打了不少仗,从战士干到连长,部队从山西打到河北,到处转移,条件艰苦,但就是不退缩。 解放战争阶段,他指挥部队攻城,手持地图标记位置,指挥士兵挖壕沟。夜间突袭敌营,他带头行动,抓捕溃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继续在部队任职,很快就当上志愿军师长,率领115师跨鸭绿江去朝鲜。在临津江一带,他和战士们研究敌情,布置火力点,反击美军。1953年一次爆炸,他被埋废墟下,挖开土块爬出,救出两个战友。他的腿伤严重,旧伤复发,还中了子弹,没法再打,上级让他回国养伤。 回国后,他不坐专车,自己坐火车颠簸到县城,然后步行回家。路上遇见一个赶牛车的老人,顺路搭车,两人聊农村变化和打仗的事。老人说儿子十二岁跟部队走,叫王硕,不知死活。王扶之问清后,认出那是自己爸,喊出真相。老人摸他脸,说他现在壮实了,不像小时候瘦弱。王扶之看到爸头发白了,背弯了,就决定以后多尽孝。 这事说起来挺巧的,王扶之从十二岁离家,十八年没回去,爸到处打听他下落,谁知就这样碰上了。老人那时候拉车谋生,日子也不易,两人重逢后,王扶之在家歇了会儿,就回部队继续干。1955年,他被授大校军衔,指挥部队训练,巡视阵列。1964年升少将,成为开国将帅之一。那时候他才四十一岁,是最年轻的少将。 后来,他参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指挥官兵掘壕布防,开火击退敌军。西沙海战,他协调舰队,通过电台发指令,击沉敌艇。1975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审阅文件,部署演习,驱车巡视场地。1977年和1982年,他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出席会议,鼓掌支持报告。退休后,他搬到北京,生活简单,每天散步,偶尔和老战友聚聚,回忆过去。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