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是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正当前程似锦时,父亲许世友对他说:“你别干了,回老家去吧。” 1965年,在青岛的北海舰队,年轻的海军舰长许光正在观察海防图的推演。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本科学历海军军官,他八年时间就从见习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舰艇指挥员。 同僚们都认为,这位能力出众的年轻军官很可能成为舰队最年轻的参谋长。 就在这时,一封来自南京的家书送到了他手上。 拆开信封,他看到的只有寥寥数语:“回河南新县去,照顾你奶奶。” 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让许光愣在原地,他立即致电父亲,试图弄清原委。 然而,许世友语气坚决的告诉儿子,“回乡不仅是照顾奶奶,还要看看,当年革命的老区乡亲们,如今究竟过得怎么样?” 这一刻,许光彻底明白了父亲的深意。 三个月后,许光毅然脱下珍爱的海军军装,收拾行囊后,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而他的目的地,是从未生活过的故乡,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 至此,他的人生轨迹,因父亲的一纸书信而彻底改变。 河南新县,这片土地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与牺牲。 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都从这里诞生、出征。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当时人口不足十万的新县,竟有五万五千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烈士。 许世友将军作为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的幸存者,虽然后来官至大军区司令员,但内心深处始终对故乡和长眠于此的战友怀有无法割舍的牵挂与愧疚。 他让儿子回去,是要他将这份未能亲自偿还的恩情,化作具体行动,回报给老区的人民。 许光辗转汽车、步行,历经颠簸终于抵达新县。 然而,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更为艰苦。 他被安排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同事们无不惊讶于这位来自海军舰艇的军官,为何甘愿来到这穷乡僻壤? 而许光没有解释,迅速投入工作。 他很快发现,这里与外界联系仅靠县城一部老式电话机,遇上恶劣天气,通信便完全中断。 面对困境,许光没有选择妥协。 1969年,他主动向上级请缨,要为新县建设第一座微波通信站,站址选在海拔八百多米的金兰山顶。 建设过程是一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没有机械助力,许光就亲自带领十几名民兵,用肩膀和双手,将数吨重的水泥电杆、铁塔部件,一寸寸扛上山顶。 他翻出在海军院校学过的通信教材,白天指挥施工,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研究技术图纸。 整整三百个日夜,他吃住在山上,人瘦得脱了形。 1970年春节前,微波站终于建成开通。 当电波信号第一次从金兰山顶传向县城,再连接外部世界时,围观的乡亲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县武装部工作的二十年里,许光为自己立下了三条铁律。 下乡工作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 每次到村里,他都自带干粮,渴了就喝井水山泉。 当地干部想好好招待他,总被他拒绝。 他常说:“乡亲们还没吃饱肚子,我不能搞特殊。” 他的心始终与最困难的群众紧贴在一起。 1978年,他在走访中发现烈士遗孀朱大娘年过七旬,独自抚养五个年幼的孙辈,生活极度困苦。 许光当场将刚领到的半个月工资全部塞给老人。 此后十年,他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二十元资助这家人,直到孩子们都能自立。 而他自家却一直住在不足六十平米的旧房里,家具用了三十年都舍不得更换。 1982年,省军区考虑到他的贡献和背景,准备提拔他到信阳军分区担任领导职务。 面对这次难得的晋升机会,同事们纷纷为他高兴,但许光想了三天,最终选择放弃。 他平静地表示,父亲让他回来,是要他为老区人民做实事的,不是来“镀金”谋求升迁的。 后来,甚至在许世友将军去世后,仍有老领导想照顾他,调他到条件更好的机关工作。 但他也一一婉拒。 他始终选择坚守在新县,就连自己的儿子许道昆参军,他也坚决不利用任何关系为他铺路。 退休后,许光依然闲不住。 每日清晨便到社区转悠,看看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 他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几乎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签下的最后一份文件,仍是一份捐赠协议。 许光用他整整四十八年的坚守,从一位前程远大的海军军官,变为一位扎根山区的普通干部,完美诠释了父亲许世友将军的嘱托。 他的一生,上无愧于将军父亲的期望,下对得起老区百姓的恩情,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主要信源:(红色的坚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许光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五. 信阳日报)
一艘新批次055舰正在舾装[并不简单]看进度已接近舾装完毕,可能很快将服役。这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