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曾说:“目前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什么都在讲发展,其实我们闭上眼睛想想,所有的发展都是物质的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我们忘了社会的反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人要发展好了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人要发展不好,连人都不会做好。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速度飞快,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正如彭林教授在访谈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一味盯着GDP和物质指标,忽略了人的全面进步,那发展就容易偏离轨道。彭教授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资深学者,长年研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他的话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观察。他强调,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物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回想彭教授的原话,他就是在“人文清华”访谈节目中说的。那期节目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彭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很多人迷失在物质追求中,忘了提升自身素养。举个例子,他提到五千年礼仪之邦的本色,我们却在服饰和行为上处处效仿西方,这不就是自信缺失的表现吗?彭教授自己就坚持原则,在学生毕业典礼上,从不穿西式学位服合影,因为那源自西方基督教传统,与中华教育体系不符。他说,这不是矫情,而是维护文化认同的底线。 彭教授的观点接地气,说得通俗易懂。他认为,人的发展包括经济自立、思想丰富、知识积累、健康维护、文化涵养和品格完善。只有这些方面齐头并进,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否则,物质再丰富,内心空虚,幸福感从哪儿来?我们老百姓过日子,不就是图个踏实满足吗?如果天天忙着挣钱,却忽略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那日子过得再富裕,也觉得缺了点啥。 再看看彭教授对礼仪的重视。他常说,中国文化核心是“礼”,就像西方离不开基督教。礼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塑造人格的工具。古人通过礼乐教化,让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现在社会节奏快,很多人礼节淡薄,彭教授痛心地说,这会导致“半人时代”盛行,就是人只发展一方面,忽略全面成长。半人这个词最早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意思是不能全面发展的人。彭教授借此提醒大家,别让物质奴役了我们。 彭教授还举了邻国韩国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韩国借着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东风,推动礼仪复兴运动,改善了社会人文环境。那时候,韩国社会也面临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困惑,通过推广传统礼节,让民众重拾尊重和互助的习惯,结果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这事不是编的,是彭教授在访谈中亲口提到的,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国家也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何不从中汲取营养? 当然,彭教授不是反对物质发展,他支持平衡推进。在他看来,国家政策要引导、教育体系要改革、文化氛围要营造,这样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比方说,加强人文教育,让年轻人从小懂礼知义,就能避免群体迷失。彭教授开设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在清华大学很受欢迎,许多理工科学生选修后,觉得受益匪浅。这门课不光讲理论,还结合生活实际,教人如何在日常中践行礼仪。 说到践行,彭教授有个简单建议:每人每天至少礼让三次,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万物。这小举动,就能养成尊重习惯,构建和谐社会。想想看,如果大家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工作中互谅,那社会得多温馨?彭教授的话不是高大上,而是贴近老百姓的痛点。他批评盲目抄袭外国,就是担心我们丢了根,失去了自信。 彭教授的言论在网上流传广,许多人转发讨论。有人说,这话说到心坎里了;也有人觉得,物质基础打牢了,精神自然跟上。但彭教授坚持,人的发展是根本,忽略了就本末倒置。我们国家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这和彭教授的观点高度契合。党的报告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最后,彭教授提醒,幸福不是钱堆出来的,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关系的珍惜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一个社会如果只顾物质,忽略精神,那幸福指数永远上不去。这话多实在啊!我们每个人都该想想,怎么在忙碌中找回平衡。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曾说:“目前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什么都在讲发展,其实我们闭上
蕊蕊聊过去
2025-08-27 14:24:22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