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特尼克,就是为了羞辱中国人!
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公开声称:“美国卖给中国的H20芯片,绝不是一流的,也不二流的,甚至还不是三流的,而是四流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电视访谈中公然宣称“卖给中国的H20芯片是四流产品”,并以轻蔑口吻断言“中国人永远买不到美国一流芯片。”这番言论看似是技术评价,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羞辱,当芯片被刻意划分为“三六九等”,科技霸权便沦为精神打压的刑具。
咱们先看看这个H20芯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正常的市场产品,而是美国企业为了绕过自己国家的出口管制,专门给中国市场“定制”的特供版。
说白了,就是故意降低性能,让它刚好符合美国政府的限制标准,这样既能继续在中国赚钱,又不至于违反所谓的“国家安全”规定。
英伟达之前因为这芯片被禁售,一下子就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库存,市值跌得更厉害,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放松管制,这才让H20得以重新出口。
这种情况下,卢特尼克还拿这个芯片的性能说事,就显得特别虚伪——明明是自己政府逼着企业搞出的“降配版”,现在反倒拿它来嘲笑中国,这不是故意找茬是什么?
更值得琢磨的是美国这两年科技政策的变化,从拜登时期的“小院高墙”封锁,到现在特朗普政府这套“交易思维”,表面上看策略变了,其实骨子里还是想卡住中国科技发展的脖子。
以前是直接不让卖高端技术,结果发现中国企业反而被逼得自己搞出了不少突破,美国企业却因为丢了中国市场损失惨重。现在就换了个法子,一边放松点管制让企业能回点血,一边又说些难听的话来贬低中国的技术需求,试图从心理上瓦解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
这种把戏其实挺拙劣的,就像既想赚人家的钱,又想让人家服服帖帖承认自己不行,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而卢特尼克说那番话的时候,可能忘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每年需求规模超过一万五千亿元。
这么大的市场体量,本身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创新动力和空间,美国越是限制高端芯片出口,中国企业就越有决心搞自主研发,这几年国产芯片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说中国人“永远买不到一流芯片”的人,可能没搞明白,中国追求的从来不是“买到”别人的一流技术,而是要自己能造出一流技术。这种自主可控的能力,才是真正让某些国家感到焦虑的地方。
再看看美国政府这套操作有多矛盾,一方面因为企业压力不得不放松H20芯片的出口限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贬低性言论来维持自己的科技霸权形象;一边在中美谈判中想用芯片出口当筹码换稀土利益,一边又要放狠话显示强硬。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困境:完全封锁吧,美国企业受不了;彻底放开吧,又怕中国科技真的赶上来。所以就搞出这种精神打压的把戏,试图用言语羞辱来干扰中国的发展节奏。
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明智,科技竞争从来不是靠嘴皮子赢的,最终还是要看谁能拿出真本事,谁能真正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中国这边可没被这些言论干扰节奏,这几年从政策支持到企业投入,再到科研人员的努力,形成了一股推动芯片产业发展的合力。
《中国制造2025》早就明确了到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虽然过程肯定不容易,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像中芯国际、寒武纪这些企业的市值不断增长,就说明市场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芯片产业链的完整性上有独特优势,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各个环节都有布局,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不是短期能形成的,也不是靠几句羞辱就能削弱的。
说到底,卢特尼克那番话暴露的不是中国科技的短板,而是某些国家面对中国科技进步时的焦虑心态,他们害怕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害怕自己的科技霸权地位受到挑战,所以才想出这种精神打压的办法。
但他们可能忘了,中国从来就不是那种被几句话就能吓倒的国家,从两弹一星到高铁核电,中国科技工作者越是面临外部压力,就越能爆发出创新的力量,现在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不过是中国科技发展路上又一个需要跨越的关口。
这种用科技霸权进行精神打压的做法,其实是不得人心的,现在全球都需要通过科技合作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等,把芯片这种关键技术当成政治工具,搞出“四流产品”之类的羞辱性言论,只会让更多国家看清科技霸权的本质,反而会促使大家更加重视技术自主和合作共赢。
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愿意和所有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际规则的国家一起推动科技进步,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