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出尔反尔,不可救药了。 8月18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公开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到48小时,印外交部却悄然删除通稿中的这段表述,紧接着又抛出“错误引用”的说法。 如此反复、模糊、拧巴的姿态,在中印关系这个关乎亚洲稳定的大棋局中,无异于一记自毁信誉的闷棍,再次暴露出新德里战略思维的短视与混乱。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稿件修改,而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惯常“骑墙”的又一次现形。 若说过去的动摇尚可归咎于“战略自主”的口号,如今这番出尔反尔,已然让人看清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正逐步坠入自设陷阱。中美博弈中的“墙头草”,终将两头受敌。 印度对华政策的反复,早已不是新闻。就在今年3月,美国恢复对印度钢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掀起印美贸易摩擦的又一轮高潮。 紧接着,一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突破1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在双重压力之下,印度开始向中国释放善意,允许稀土出口恢复,表面上是贸易互补,实则是被现实逼出的“示好”。 然而,就在对华释放“合作信号”之后不到一周,印度却突然试射烈火-5洲际导弹,其射程完全覆盖中国全境。 紧随其后的,是与美日菲在南海举行联合巡航演习,明显在配合美国“印太围堵中国”的战略布局。 这种一边讨好中国换资源,一边紧跟美国秀肌肉的“投名状式”外交,表面上是左右逢源,骨子里却是战略分裂的表现。台湾问题的轻佻操作,更是引火烧身。 印度外交部对台湾表述的快速删改,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筹码化操作”。 8月18日,苏杰生在一次公开记者会上清晰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立即被外界解读为印方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确认。 然而,第二天,印度外交部竟将相关新闻稿中这一表述删除,第三天又称是“误引”。从承认到否认,仅用48小时,印度试图玩一场“说了等于没说”的文字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表态风波背后,实则藏着以台科技合作为筹码,向中美两方讨价还价的算盘。 据透露,印度正在推动班加罗尔与台湾地区进行IT技术合作,试图借此吸引台资企业转移供应链,同时继续从中国获取关键原材料。这种“左右薅羊毛”的算盘,既透着急功近利,也罔顾外交信誉。 国内政治的撕裂,正在拖累印度对外决策的理性。要理解印度外交的反复,还必须看清其国内政治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莫迪政府面临三股力量的拉扯:实业资本希望与中国合作以稳住制造业,军方鹰派主张对华强硬以争取军费与权力,而宗教民粹则不断制造对外敌意以转移内部矛盾。 这种彼此掣肘的政治生态,使得外交决策常常陷入短期民意和内部斗争的泥沼。外交系统内部的分裂尤为明显。 2025年上半年,印度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爆出“通敌”丑闻,两名高级外交官被迫辞职,引发新德里政界地震。 而苏杰生的子女因供职于美国智库而遭遇网络围攻,被指为“美方间谍”,更是折射出印度社会情绪对政策理性的绑架。这不是“战略模糊”,而是“制度错乱”。 行为上的短视,正在反噬印度自身。印度并非第一次在大国竞争中走钢丝,但历史多次证明,这种摇摆往往以自我打脸收场。 水资源方面,印度曾在2024年突关杰纳布河上游闸门,试图以“水战”打压巴基斯坦农业带,却在同年夏季暴雨中被迫紧急开闸,致使自家旁遮普邦爆发严重洪灾,反噬效应几乎无法控制。 军事上更是贻笑大方。2025年春天,印巴边境发生空中交火,印空军在短短数小时内损失6架战机,而巴方仅损失1架,1:6的战损比让印军颜面尽失。 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曝光后,引发印度国内“真相运动”,民众开始质疑莫迪政府的“强军神话”。经济方面,“印度制造”计划正在沦为泡影。 富士康原计划投资百亿美元建立芯片厂,但至今仍停留在“围墙打好”的阶段,外资撤离率高达37%。口号喊得响,项目却一个个“烂尾”,谁还会把印度当成可靠的合作伙伴? 对中国的认知误区,正在制造战略幻觉。印度的对华焦虑,深植于其对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记忆。直到今天,印度仍将60%的陆军部署在中印边境,仿佛战争一触即发。 然而事实是,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真正不安分的,恰恰是印度。对中巴合作的高度敏感,更是反映出印度安全观的偏执。 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本意是促进区域发展,印度却视之为“围堵”。而同一时间,美舰却被允许停靠金奈港,印度的“反应选择性”,让人不禁质疑其安全战略是否完全服务于美国利益。 最令人不解的是,印度一面高呼“科技自主”,一面拒绝与中国在5G领域合作。结果是,2025年印度4G基站故障率激增42%,高超音速导弹项目也因稀土供应受限而陷入停滞。 与中国的技术互补性被彻底浪费,损失的,终究是印度自己。中国的反制,已不再含蓄。面对印度这种“口头亲中、行动亲美”的两面策略,中国已不再容忍。
郑丽文和谢寒冰做了一档访谈节目,谢寒冰问了郑文丽一个问题,如果她当选中国国民党主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