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求购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直接被拒绝,为什么中国不把歼10卖给朝鲜?其实不是不想卖,而是不能卖,原因就是朝鲜“没钱、没技术、没朋友”。 不久前,一则消息在国际防务圈引起震动:朝鲜方面私下表达购买中国歼-10CE战斗机的意愿,却遭到中方明确拒绝。 这款被誉为中国空军“中坚主力”的出口型战斗机,曾成功出口巴基斯坦,如今却在朝鲜这道门前打了回票。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是中朝关系生变?是中国刻意“冷落”?还是另有隐情? 真相并不复杂。这场看似突然的军购请求,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走通。不是中国不想卖,而是朝鲜根本接不住。 从经济、技术到地缘政治,从国际法义务到战略稳定,朝鲜在这场交易中,摆明了“三无”现状:没钱、没技术、没朋友。中国的拒绝,恰恰体现了高度理性的战略克制。 朝鲜看上歼-10CE,不难理解。这款第四代战机具备先进航电、超视距打击能力与高效机动性能,是中国空军近二十年来最成功的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之一。 2021年巴基斯坦空军采购了首批25架后迅速形成战斗力,验证了其出口成熟度。但问题是,朝鲜不是巴基斯坦。 首先,经济问题无解。歼-10CE单架价格在4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组建一个中队的初始投入就高达10亿至24亿美元。 而朝鲜2023年全年军费仅约为40亿至6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维持庞大的陆军系统和核导项目。以朝鲜目前的资源情况,根本无力承受歼-10CE这种高技术平台的采购、使用与维护成本。 更严峻的是后续开支。战斗机采购只是开始,真正的成本远远高于机体本身。包括飞行员培训、模拟器建设、武器弹药、后勤保障、维护体系、技术升级等,都是长期资金黑洞。 更别提朝鲜本国工业体系基础薄弱,几乎没有能力独立保障高精度零部件与电子系统的维护。即便拿到飞机,也将迅速陷入“买得起、养不起、用不了”的尴尬境地。 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为致命。朝鲜现役主力机型仍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格-21、米格-23和少量米格-29,其飞行员训练体系与现代空战已经脱节。 年均飞行小时数仅为60至80小时,远低于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标准(200小时以上)。 面对歼-10CE这样集成数字航电、高度依赖战场数据链的现代化平台,朝鲜飞行员不仅难以操作,更难以形成有效战力。 更何况,朝鲜空军缺乏现代预警系统、空中加油、电子战等配套能力。 即便拿到性能再强的歼-10CE,也只能成为“孤岛作战”,在缺乏体系支撑的条件下,难以匹敌韩美联军的F-35、F-15K等五代与四代半战机。 说白了,这就像把一部智能手机交给一台黑白电视机配套的操作系统,用不上,也连不通。但比技术与经济更不可逾越的,是政治现实。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朝鲜核问题上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与义务。根据安理会第1718号、1874号、2375号等多项决议,明确禁止向朝鲜出售包括战斗机在内的各类重型常规武器。 这不仅是法律红线,更是国际信誉的试金石。中国若贸然军售,不仅面临巨大的国际政治压力,更有可能引发连锁制裁风险,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和外交主动权。 地区稳定考量也不容忽视。一旦中国对朝军售,尤其是出口高性能战斗机,势必引发韩日美的强烈反应。 美国可能加速部署F-35B、战术核武器,韩国也可能重启自身核武研发讨论,整个东北亚的战略平衡将被打破。而这一切,都是中国所极力避免的局面。 中国坚持的,是“半岛无核化、和平稳定、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基本立场。任何导致局势失控、冲突升级的行为,都会与中国的区域利益发生正面冲突。 至于朝鲜自己,其实早就明白,自己在常规军力上追赶无望,才将国防重心转向核导发展。 近年来,无论是“火星-17”洲际导弹试射,还是战术核武器部署演练,朝鲜的战略思路早已明确:放弃空中优势,转而依靠“非对称威慑”维系安全。 这种路径虽然高风险、高成本,但在其封闭体系下,是唯一可行的“安全出口”。中国自然清楚这一点。 正因如此,中国选择不在军售上“画红线”,而是在经济、民生等领域提供“托底式支持”:每年提供大量粮食、燃油援助,协助其在联合国申请人道物资豁免,推动六方会谈框架下的再接触。 这些努力,不是为了朝鲜“强军梦”,而是为了维持半岛局势的基本稳定,防止意外冲突或政权崩溃带来的区域震荡。 在中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任何高端武器外销都必须经过严密的政治评估、安全审查与国际法合规检测,绝不可能因某种“传统关系”而开绿灯。 中国不是军火商,中国更不做火上浇油的事。拒绝朝鲜的军购请求,不是疏远,也不是背弃,而是清醒。是真正负责任大国的表现,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更是对地区和平的守护。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可以妥协,有些底线,不能碰。歼-10CE不会飞进朝鲜的天空,而中国要捍卫的,是更广阔的战略天空。
歼36比当初歼20进度更快!在中国航空领域,一款新型战机悄然升空,速度之快超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