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程时绕道去趟山西祁县乔家堡,为的就是见一见乔致庸

混沌于浮云 2025-08-26 17:39:03

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程时绕道去趟山西祁县乔家堡,为的就是见一见乔致庸。他一身便服平易近人,不等乔行礼,便抓住乔致庸的手,叫了一声“亮大哥”。 左宗棠,1812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家境清贫,父亲靠教书糊口。他6岁入私塾,1827年考入长沙城南书院,埋头苦读,常抄写经史到深夜。1832年中举人,却三次会试落榜,索性弃考,钻研兵法、农学。1836年,他在醴陵渌江书院讲学,结识两江总督陶澍,入其家教书八年,遍读藏书,编农学专著。1848年湘阴水灾,他倾尽家财赈灾,亲自背米分发。 1852年太平军围长沙,他应湖南巡抚之邀入幕,筹划军务,绘制防御图,助守城三月退敌。1866年任闽浙总督,创办福州船政局,建马尾船厂,培养海军人才。1875年,朝廷命其督办新疆军务,时年六旬,他抬棺出征,历经六年,收复新疆全境,保住西北边陲。 乔致庸,1818年出生于山西祁县,乔氏家族第四代掌门人。十六岁接手家业,凭诚信与胆识,将乔氏票号“大德通”扩展至全国,商号遍布南北。他讲究义利兼顾,生意做得大,却不忘家国。晚清动荡,他多次资助清廷军务,尤以支持左宗棠西征最为人称道。乔氏票号以银票兑换闻名,覆盖全国商贸网络,堪称近代金融雏形。他立志“汇通天下”,不仅为商,更为国泰民安。 1874年,左宗棠西征军粮饷短缺,朝廷国库空虚,拨款迟迟不到。山西商帮因战事风险大,纷纷推脱,不愿垫资。乔致庸闻讯,果断抵押祖宅,盘点库银,筹措两三百万两白银。这笔钱相当于乔氏全部现银的二十倍,风险极高,若战事失利,可能招致抄家之祸。他挨家游说晋商同行,却多遭冷眼,有人装病,有人躲避。他怒斥这些商贾只知囤积财富,毫无担当。 家中女眷变卖首饰,连儿媳嫁妆都典当一空。一次运银途中,商队遇土匪袭击,乔致庸亲率护卫,保住银车。他写信给左宗棠,承诺只要清军所到之处,乔氏票号必兑银两。清军每攻下一城,乔氏商队便设分号,杏黄色“大德通”旗帜随军飘扬。士兵凭银票随时兑换粮饷,保障了军需供应。这种金融支持,让清军成为历史上首支远征不缺饷的部队。俄国军官在伊犁集市见清兵用银票买羊肉,惊愕不已。 1881年秋,左宗棠自新疆凯旋,途经山西,特意前往祁县乔家堡拜访乔致庸。他穿布衣,戴瓜皮帽,未带随从,独自走进乔氏祠堂。乔致庸闻讯迎出,尚未行礼,左宗棠紧握其手,喊了声“亮大哥”。二人对坐,桌上仅一壶清茶。左宗棠取出“福种琅嬛”匾额,亲手挂于祠堂,以示感激。 七年前,乔致庸的银子救了西征军。乔氏票号随军设点,银票通行西域,戈壁荒漠中,清军凭票兑银,军心稳固。账册显示,乔致庸垫付至少六百万两,耗尽家财,却分文利息不取。他只求银票惠及百姓,助商贸流通。这场会面,凝结了一商一将的家国情义,彰显了晋商的胆识与担当。 西征胜利后,乔氏票号声誉大涨,业务遍及大江南北。乔致庸继续经营商号,银票通行民间,商贸网络更加稳固。左宗棠返京后,次年病逝于福州,享年七十三。临终前,他嘱咐幕僚勿忘乔氏大义。 乔致庸掌管票号至1907年去世,享年八十九。乔家大院保留“福种琅嬛”匾额,祁县民间流传一句粗话:“没乔老爷的银子,左大人抬不动新疆的土。”这话虽糙,却点明真相:若无乔致庸冒险垫资,左宗棠的西征难以为继。这段佳话,展现了商贾与将帅同心为国的气魄。乔致庸赌上的不仅是家财,更是信念,坚信这片土地值得守护。左宗棠与乔致庸的交集,恰如算盘与刀剑碰撞,点燃了晚清史上的一抹亮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