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马德雷山”号上士兵饥肠辘辘,一边是仁爱礁潟湖里白浪翻铁,数十艘中方船舶把

秋恒看军事 2025-08-26 17:28:58

一边是“马德雷山”号上士兵饥肠辘辘,一边是仁爱礁潟湖里白浪翻铁,数十艘中方船舶把海面织成密网。 软磨硬泡不管用,菲律宾干脆开启精神胜利学:军方放话“已将中国船只赶出仁爱礁,还切断中方渔网”,外交部接力“我们不在乎中方动向,补给轮换照常进行”。 话音未落,卫星图给了现实一记耳光——十几艘中国船仍在位,连科考船都加了班。纸面“胜利”,雷达看不到。 这场戏怎么突然升温? 并不突然,是菲方“求锤得锤”。本来南海还能相安,马科斯政府非要加戏:公务船、海警船轮番冲线,还把美澳加叫来凑人头,试图在黄岩岛上演“1V2”的对冲秀。 结果众所周知——水炮礼至,风向就变。回头看仁爱礁,非法坐滩二十六年,补给却从5月断到今天,数百小时的饥饿比任何舆论攻势都诚实。饿到头晕,也要“报喜”,是给谁听的?给礁上那群随时可能弃船的士兵听的。 更窘的是“小动作”全程被看穿。 马德雷山号放出两艘小艇,想黑夜里“接头”——刚离船就撞上中国海警,横冲直撞、险些翻覆,终究只好掉头回破船。此后中方干脆把潟湖内部位点全部织密,执法船、工作船来回穿梭,按科目训练、按节拍值守,留给“漏网之鱼”的,只剩“网”。 这时总参谋长跳出来“鼓舞士气”——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中方登船,必要时可用武器。说给外界的强硬,实则是对内的止血:稳住人,别一船散。 外交话术也照例登场:不承认现实,就加码话筒。 什么“要求中方履行协议”“即将实施新一轮运补”,本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用喊话制造压力,指望中国“让一让道”。问题在于,主动权不在嘴上,在海上。 谁能稳定、持续、可预期地存在,谁就有资格定义“现场秩序”。此刻的仁爱礁,恰好是这三个词的现场版。 把逻辑摊开:第一,坐滩不是主权,补给不是法理。二十六年前的破船并不能变身“灯塔”,每一次偷偷运补,都是在试探底线;底线被摸到,就会变硬。第二,拉域外势力当声援,是把风险外包给别人、把代价内包给自己。黄岩岛的剧本已演过一轮:镜头越多,碰瓷越难。第三,喊“胜利”不会增加一袋口粮。补给线不通,士气就靠“精神鸦片”;但海况和饥饿从不看新闻标题。 中方的节奏很清楚:法理在前,执法在中,演训在后。前者用证据和规则钉死叙事,后两者把存在变成常态。 该亮证的时候亮证,该亮相的时候亮相;该拦就拦,该扣就扣。态度克制,边界清晰——这恰恰是“强硬”的高级形态。至于所谓“切断中方渔网”“驱逐成功”,只要把当天的AIS轨迹和高分影像摊出来,真假一览无余。 接下来看两件事:一看菲方还赌不赌“夜间突破”。若再以小艇偷渡、以无人机引导、以“医疗补给”做掩护,中方就会把科目升级——巡、拦、堵、验一套流程走满,灰色地带没空间。二看域外势力还敢不敢“伴飞伴航”。 这不是胆量问题,是成本问题:每一次“护航秀”,都会被现实的执法场景抹平,留下账单和尴尬。 有人问,局势会不会继续升级?答案取决于菲方是否愿意回到基本常识:停止非法扩建与偷运,撤出坐滩破船,别再把士兵当“话术道具”。 愿意止损,通道就在;继续冒险,代价自负。南海不是喊口号的地方,仁爱礁更不是“精神胜利”的舞台。海风不言,潮水不骗。谁在夜里多挪了一米,白天都会结算。 最后留一句冷话:真正的“胜利”,不在媒体通稿上,在补给账本上;不在指尖上,在海图上。仁爱礁的现实,是铁板,不是话筒。谁尊重它,谁才有未来。

0 阅读:296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04

用户14xxx04

2
2025-08-26 19:20

很好办没有送吃的回去我不给你看破船了回家

猜你喜欢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