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把泽连斯基的办公室一枚战术弹抹平?” 卢卡申科把重话抛出来,克宫没接

秋恒看军事 2025-08-28 21:32:29

“为什么不把泽连斯基的办公室一枚战术弹抹平?” 卢卡申科把重话抛出来,克宫没接。 佩斯科夫只丢下一句: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抉择是“深思熟虑”。 翻译成人话——不会去炸那个“象征性坐标”。 听上去不够酣畅。但战争不是情绪管理,而是冷冰冰的算术。 先把“斩首神话”拆了。杀一个泽连斯基,并不能让乌克兰的战争机器停转。 基辅的权力不是单根电线,而是备份充足的网络:战时指挥链条分散,掩体与地堡早就铺满,办公室可以换址,人物可以替换,叙事更是随手就能重置。 你把他变成“殉道者”,西方媒体立刻把这场冲突包装成“抵抗暴政”的史诗,筹款、军援、志愿者与民意一起冲上来——对莫斯科而言,这叫“战术胜利、战略自杀”。 熟鼠不如新鼠?恰恰相反,熟悉的对手成本更低,换一个,你得从头摸底。 再看政治账本。莫斯科给这场战争起名“特别军事行动”,这四个字不是装样子,是法律与舆论的绳索。它限定目标、留住谈判门缝、压住国内外的“全面开战”冲动。 你若公开对一国元首实施毁灭式打击,叙事立刻跨线:从“去纳粹化、保护俄语区”滑到“对外侵略、定点清除”。 北约不必宣布“介入”,但在制裁、情报、武器级别与参战阈值上的闸门,会更松;欧洲政客本就怕被骂“怯懦”,你给了他们最省事的动员词。 军事收益也不划算。真正的“决策中心”不等于那个带圆柱的办公楼;战时首脑根本不在“名片地址”办公。 你需要大量情报、持续盯防、扩大的连带杀伤——换来的是什么?一张炸点照片,和一串无法量化的反作用。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能源、交通枢纽、弹药与维修体系上打“磨损战”,效果粗粝却实在:电力掉、铁路慢、炮管缺、机队趴窝——前线的消耗与后方的迟缓是看得见的成果。 还有一个更底层的判断:这是一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 棋盘是美国铺的,筹码是欧洲补的。你摧毁一枚棋子,棋手就换下一枚——可替代性强到可怕。 真正能让局面改观的,从来不是把对方旗子扫下去,而是让对方没法继续下:让援助延迟、让补给生锈、让国内民意从“义愤”变“疲惫”。 这需要时间、消耗与结构性压力,不是一次高光打击能兑现的。 至于“可以吗”的问题,不是没这个能力。 导弹、航迹、坐标、火力配比——俄军懂。问题是“值不值”。 普京的选择是按长线博弈来配置风险:维持“特别军事行动”的边界,避免升格为双方都下不来的全面战争; 在战场上压缩乌军的人与物,在外交上留住牌面;让对手在成本曲线前先崩溃,而不是在情绪曲线上先高潮。 这当然不浪漫。 它不满足网络上“痛快一击”的想象,更不像政治表演。 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一夜情绪胜利”,而是“最终改写条件”,那么把导弹从“象征打击”里拿出来,放回“结构破坏”里,才是正解。 最后一句,把卢卡申科那句狠话放回原位:那是给听众听的音量,克宫要做的是给战局算的账本。 杀一个人,解决不了一场战争;留住一扇门,反而可能改写整盘棋。谁真想赢,得先戒掉“爽文脑”。 参考资料 《普京拒绝用“榛树”导弹打击乌总统办公室?克宫回应—观察者网》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