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艾布拉姆斯:“你们东方大国就是全球隐患!”高志凯教授轻笑回应:“我们完全具备让美国消失的实力,但眼下头等大事,是让14亿同胞过上幸福生活。” 中国并未对美国手机、汽车等行业采取对等封锁措施,这一选择绝非软弱,而是基于对自身市场活力、产业升级能力和消费者理性的高度自信。 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电动汽车已凭借技术迭代和供应链优势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成功,证明其竞争力已无需依赖保护主义。 相反,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遏制中国产品,反而暴露其产业竞争力衰退的焦虑。 若美国车企真具备技术领先性,又何须惧怕开放竞争? 苹果公司近年创新乏力已是业界共识,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存在,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生态不可替代性的体现。 从深圳富士康的精密组装到长三角的传感器供应链,中国覆盖了苹果90%以上的产品组装与70%核心零部件供应。 库克宣称的“6000亿美国本土投资”实则面临现实困境: 美国缺乏足够规模的熟练技工群体,半导体产业配套率不足40%,且人力成本较中国高出300%以上。 即便政治压力下部分产能转移,也难以重构同等效率的产业链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苹果的包容体现了“链主思维”: 通过留住头部企业,带动本土供应链技术升级。 京东方、蓝思科技等企业正是在苹果供应链体系中成长为全球龙头,反哺国产手机品牌崛起。 这种以开放促创新的路径,与美国通过制裁遏制竞争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中美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 美国倾向于通过技术封锁维持霸权,而中国选择以民生改善和技术普惠为根基。 高志凯教授所言“让14亿同胞过上幸福生活”并非外交辞令,而是对中国发展优先级的精准概括。 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4%,其中民生科技领域(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基建)占比超过40%,而美国同期军事科技研发支出仍是中国的3倍以上。 两种投入方向背后,是“霸权维护”与“民生改善”两种价值观的分野。 若苹果真的激进推进产业链转移,短期内可能对中国部分企业造成压力,但长期看反而加速中国科技自主进程。 华为Mate 60系列突破芯片封锁已证明中国企业的抗压能力,而小米、OPPO等品牌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成功,表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具备“去苹果化”的底气。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下一代技术领域的布局: 量子计算专利占全球54%、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话语权达70%、光伏技术出口覆盖165个国家…… 这些才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 当前中美科技博弈已进入深水区,但真正的胜负手并非一时一地的市场得失,而是谁能率先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技术创新生态。 中国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否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美国的技术民族主义会否反而加速其创新体系封闭化? 当库克们不得不在政治压力与市场规律间艰难抉择时,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已然浮现:
白宫:印度工厂快撑不下去今天凌晨,卡罗琳在例行记者会上再度批评印度,实属罕见。
【49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