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黄冈林家大湾供销社营业员林从旭获释,回到了家中,却发现空无一人。向邻居们一问,邻居告知:“你老婆承受不住压力,带着3个孩子改嫁了。”林从旭彻底受不了,精神彻底崩溃了,从此变得疯疯癫癫。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陈旧发霉的气味扑面而来。蛛网悬在梁上,炕上只剩几块破木板,曾经贴满孩子奖状的土墙如今斑驳开裂。 他在门槛站了许久,直到邻居老王犹豫地走近,低声说:“别找了,人早走了……你媳妇去年带着娃改嫁到邻村了。” 那个年代,这样的离散不是个例。据湖北省志记载,仅黄冈地区在1977-1979年间就有超过600起类似家庭重组案例。 政治运动带来的压力让许多家庭被迫做出艰难选择,妇女们既要面对社会歧视,又要独自养活子女,改嫁往往成为唯一的活路。 可对林从旭而言,这消息彻底击碎了他苦撑多年的信念。在劳改农场时,他总对着妻儿的照片喃喃自语:“撑过去就能回家”。如今家没了,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崩塌。 从此,林家大湾多了个“疯秀才”。天没亮就蹲在供销社台阶上喃喃自语,下雨时抱着破棉袄在村道上奔跑。 孩子们见他来了就躲,老人们摇头叹息:“可怜呐,当年可是咱湾里最俊的后生。”只有村支书偶尔会给他塞个窝头,叹气道:“时代错了,苦了老实人。” 透过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我们能看到特殊年代的社会创伤。据《黄冈县志》记载,当地1978年精神疾病患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三倍,多与家庭变故有关。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家庭。 如今再去林家大湾,还能找到几位记得往事的老人。八十岁的李奶奶坐在老槐树下说:“他后来总在树下转悠,说等孩子回来认爹。等人走了,我们才在他枕头下发现一包包好的水果糖,怕是给孩子们留的。” 2015年,黄冈市政府在编纂地方史志时收录了这段往事。工作人员在档案备注中写道:“个人命运是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这段尘封的往事让我们思考:在时代转折中,如何避免小人物成为代价?如何让悲剧成为警示而非重复的轮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栏目《回家之路:七十年代离散家庭调查》(2019年8月12日)
湖南湘潭,一男子月薪8000,每月偷摸给父母300元,妻子发现后,把家里东西全部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