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朗普轮番羞辱,欧洲政客终于明白了,为何中方从不直接介入冲突,欧洲七大政客主动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8-26 13:10:33

被特朗普轮番羞辱,欧洲政客终于明白了,为何中方从不直接介入冲突,欧洲七大政客主动赶往美国为泽连斯基撑腰,结果却被特朗普无情打脸羞辱,而他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从来不让自己置身于别国冲突中。[凝视] 一场原本旨在展示西方团结的外交活动,意外演变成了跨大西洋关系裂痕的公开演示,2025年8月18日,欧洲多国领导人集体前往美国华盛顿,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同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次高调访问的背后,是欧洲对美国乌克兰政策转向的深切忧虑,以及避免重演同年2月“白宫争吵事件”的迫切愿望。 根据白宫公布的日程安排,特朗普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8日下午1点15分先在白宫会晤泽连斯基,欧洲领导人则在下午2点多陆续抵达,集体会晤于下午3点正式开始,这种安排本身遵循了常见的外交礼仪,但欧洲方面显然期待更多实质性对话。 此次欧洲领导人的集体行动,源于对美国单边行动的不满。据报道,欧洲方面担心美国可能施压乌克兰接受一份有利于俄罗斯的协议。 德法英等主要欧洲国家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但在和平进程的关键决策中,却感到被边缘化。 美国政府的乌克兰和俄罗斯问题特使凯洛格甚至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表示,乌克兰的和平谈判桌上不会有欧洲的位置。 特朗普总统在会晤前一天的社交媒体发言已经为此次会晤定下基调,他声称如果泽连斯基愿意,俄乌冲突能“几乎立即”结束,并表示乌克兰“收不回”克里米亚,也无法加入北约。 这些表态与欧洲坚持的立场存在明显分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会晤前明确表示,任何涉及领土的问题都必须由乌克兰决定。 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不仅体现在乌克兰问题上,在防务责任分担、贸易政策乃至价值观层面,美欧分歧日益明显。 特朗普政府推动减少美国在欧洲安全防务上的资源投入,要求欧洲盟国承担更多责任和费用。同时,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如威胁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退出《巴黎协定》,进一步动摇了美欧关系的根基。 面对这些挑战,欧盟正尝试寻求更大战略自主,欧盟已启动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并推动“欧洲防务基金”建设,试图减少对北约的绝对依赖,冯德莱恩曾明确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并探索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可能性。 与美欧间的紧张关系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采取了相对稳定的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8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但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方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 中国曾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十二项主张,并派特使开展多轮穿梭外交。这种建设性介入而非简单中立的做法,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化解危机做出了切实努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华胜教授认为,中国的政策更准确的定性应是建设性介入,即以建设性方式和建设性目标主动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这比中立站位更高,体现着更大的责任担当。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当前全球格局正呈现“美中欧俄”四极互动特征,美国将60%军费投入亚太,欧洲防务被降级为“区域自理项目”;俄罗斯通过能源“向东转”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则以“一带一路”深化与欧洲的合作。 在这种复杂格局下,欧洲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依赖美国,还是寻求更大战略自主。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最近坦言:“我们既不想成为美国的附庸,也不想成为中国的附庸。”这句话道出了欧洲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困境与追求,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各国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外交战略定位。 读者朋友们,您如何看待当前美欧关系的变化?您认为欧洲应该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见解。 信源: 澎湃新闻--释新闻|美乌欧领导人白宫会晤后,三个问题悬而未决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