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当下,大家谈到的“发展”几乎就是多赚钱、买房买车这些事,理想责任都被放到了脑后。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满脑子想着升职、涨工资,买得起大房子才算成功,根本不在乎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久而久之,社会的目标和方向就被这些表面的、物质的东西给主导了。 不光年轻人,整个社会的氛围似乎也变了,物质成了指挥棒,很多人都沉迷于攀比消费,热衷于买新潮的电子产品、高档服饰,觉得有钱就是有地位。 尤其是娱乐圈,那些演员拍一部剧就能挣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动辄就是大手笔进账,反观科学家、老师,忙忙碌碌一年,收入远远不如。 即使是大学教授,辛苦一整年,薪水也就一二十万上下,这种行业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在悄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让人觉得只有赚大钱才是有意义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人却在为生计苦苦挣扎,底层的普通劳动者,肩上扛着养家的压力,每天既担心明天的饭碗,也发愁孩子的学费,根本无暇想什么社会责任。 甚至在谈婚论嫁时,彩礼问题、贫富差距一下子就暴露得赤裸裸,有钱人在婚姻市场上更有底气,没钱的人觉得自己仿佛矮了一截,这种不断扩大的分化,只会让社会矛盾越来越深。 说到“半人”的概念,最早其实是梁思成提出的,他觉得,我们太过分科,结果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一根筋理科生,就是只会背书的文科生,很难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单一的发展方向,反而让很多人在社会里只能算“半成品”,不够圆满,这样的生态下,社会整体也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和凝聚力。 如果把“中国梦”单纯理解为经济强大,一味追逐财富,不仅忘记了平等、正义、公平这些事,也忽略了真正让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梦不仅仅是腰包鼓起来,而是每个人都能体面生活,社会更有活力,文化和科技也能一起进步。 现在,教育分科固然方便管理,却也让很多人只学会“怎么干活”,并不懂得如何做人,缺乏全面发展,让不少人变成了“半人”。在文化科技方面,如果社会一味只重视赚钱,那些为科技、文化默默奉献的人就会动力不足,创新和传承也就成了纸面文章。 社会想要有活力,变得温暖而充满希望,必须先让每个人变得更好,只有大家都关注个人提升,社会的创造力、凝聚力才能重新构建起来。否则,不管经济发展得多快,民族的精神核心迟早会失去。 你怎么看现在的社会风气和人自身发展的问题?欢迎说出你的想法。
在家庭群发疯一顿爽一天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