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被美国“套路”了,而且这次被“套路”的还是咱们的看家本领,也就是东风41。原本咱们研制东风41,是为了对标美国最新的哨兵洲际导弹,结果现在咱家的东风41已经服役了,美国那边却宣布暂停哨兵项目,说是预算超支太严重,美国你这么搞,不就让咱们显得很傻? “哨兵”最初亮相时,美国方面宣传得极其夸张,说它能打到一万三千公里之外,精度控制在百米以内,还会搭载最新型的突防弹头,这些数字直接让战略竞争气氛紧张起来。 面对潜在的威慑压力,中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立刻提高研发速度,东风-41就在这种环境下迅速进入生产和测试,并最终装备部队。 然而,美国从立项到实际花费,早把预算超得一塌糊涂,连正式成型的导弹都没有造出来,项目就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从势在必得到半途而废,这种反差并不新鲜——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高目标低收尾”,过去也发生过很多次。 类似的情况,当年在空军领域就有一例,美国的F-22战斗机推出时,宣传发动机推重比轻松突破10,这个数字在当时让全球的航空工业震动,中国的技术团队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了研发攻关。 多年之后,涡扇-15发动机终于突破了推重比10的关口,然而,随着外界更多技术资料公开,才发现F-22的真实推重比远没有宣传那么高,甚至有外国专家认为在某些性能上比不上我们改进后的涡扇-10。 虽然这个目标是“虚高”的,但追赶的过程逼着我们迈过了技术上的一道大坎。 不仅如此,F-22的气动性能也曾被美国夸大,宣传称其升力系数达到2.0,而中国的歼-20设计团队为了追上这个数字,在方案论证中不断调整,最终采用了鸭式布局,把升力系数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事后,美国的真实数据被揭露——F-22的实际升力系数只有1.6,但即便如此,这种压力让我们在气动设计领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技术路线,歼-20的机动性能和实战表现因此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案例放在一起,就能看出美国的一贯套路:在项目早期设立非常高的指标,制造舆论压力,让对手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去追赶;而他们自己则可能因为预算、技术或战略调整,最终收缩或者直接终止计划。 这样的做法看似让对方做了“无用功”,但站在中国的角度,这些技术挑战实际上促进了国防科技的跨越式进步。 “哨兵”项目的终止,在表面上是美国自己预算控制失败的结果,但背后的战略思考值得警惕,客观上,东风-41的研制和服役,是对高威慑力武器的提前布局,让我们在洲际核力量上占据了更高的安全系数。 就算美国的目标是虚高的,它依然起到了推动我们加速突破的作用。 过去几十年里,中美在高端装备上的这种“不对称竞赛”多次上演,美国抛出目标,中国全力追赶,最终发现目标并不完全属实。 但每一次这样的追赶,都带来了实质性的收获:涡扇-15、歼-20、东风-41等标志性武器相继涌现,不仅补齐了我们的短板,还让整体科研体系更成熟、更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