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没有国籍的民族:一生只能待在水里,身体开始“进化”。   麻烦看官老

如梦菲记 2025-08-25 15:22:02

世界上唯一没有国籍的民族:一生只能待在水里,身体开始 “进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东南亚的海面上,散落着一些木船和高脚屋,那里住着一个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民族,他们叫巴瑶族。   这个民族和大多数人类群体不同,他们没有国籍,几乎不踏上陆地,一生与海水相伴,对于外界来说,他们像是从古老传说里走出来的人群,既神秘又令人好奇。   巴瑶族人世代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交界的海域,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他们的公民身份,他们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护照,对现代社会来说,他们就像“隐形人”。   这样的身份让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社会服务,孩子上不了学,生病了很难得到正规的治疗,成年后更不可能拥有合法的工作,这种尴尬的处境,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里始终游离在边缘。   他们的家不是房屋,而是漂在海上的船,或者搭建在浅水区的木桩高脚屋,日常饮食和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来自大海,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退潮时捡贝壳和海参,孩子则在浅水区学习屏气潜水。   小孩四五岁时就能独自潜到海里捉小螃蟹,十岁以后就可以和大人一起参与捕鱼,潮汐是他们的钟表,涨潮时出海,退潮时休整,日复一日。   婚礼和祭祀也与海洋紧密相连,比如婚礼上新郎需要潜入水里再将新娘带上来,这既是仪式也是传统。   这种紧贴大海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的身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学家研究发现,巴瑶族人的脾脏普遍比常人大约大一半。   脾脏是储存红细胞的器官,在潜水时会收缩,把富含氧气的血液释放到全身,相当于人体自带的“氧气瓶”,这让他们能在水下停留更久。   基因检测还发现,他们的PDE10A基因存在差异,可能正是这种基因变异,使他们的脾脏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逐渐变大。   除了脾脏,他们的潜水时心率下降更快,血液优先供给心脏和大脑,这种现象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类似。   从小的训练也让他们习惯了极端的水下环境,为了减轻深潜时耳膜的压力,很多孩子在年幼时就会刺破耳膜,这样做的代价是老年后普遍有听力障碍,有些人甚至会患上严重的关节病和减压病。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忍受,因为潜水是生活的全部,巴瑶族人用最简陋的木制护目镜和鱼叉,就能潜到几十米深的海底,捕获鱼类和珍贵的海产品,这种能力放在普通人身上几乎难以想象。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巴瑶族人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海洋资源逐渐枯竭,大型渔船的工业化捕捞让他们的传统方式难以维持,塑料垃圾和海洋污染也让原本清澈的海水变得危险。   气候变化带来更频繁的风暴和更高的海平面,很多高脚屋被冲毁,船只也难以抵御。   无国籍的身份让他们在各个国家都像外来者,政府尝试过让他们上岸定居,但失去捕鱼技能的他们很难在陆地上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   部分巴瑶族人开始通过旅游维持生计,他们会在游客面前展示潜水和捕鱼技巧,有的卖手工艺品,也有人靠着拍照表演赚点钱。   虽然能获得一些收入,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年轻一代在外界影响下逐渐远离传统,有的甚至忘记了族群的语言和习俗。   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地方政府尝试帮助他们,菲律宾有学校为巴瑶族的孩子开设课程,印尼的部分地区则把他们的海洋知识融入旅游项目,让他们通过传授技能获取收入。   国际环保组织也关注到他们的传统捕鱼方式相对环保,希望借助他们的经验来保护珊瑚礁和渔业资源,虽然这些努力有限,但至少让外界开始意识到,这个民族的存续关系到的不只是生计,还有宝贵的文化。   巴瑶族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他们可能会逐渐融入现代社会,但也可能失去传统技能和身份认同,与此同时,他们展示出的适应能力提醒人们,人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几百年与大海相依的生活,让他们的身体像是被海洋重新塑造,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小民族的遭遇,更是人类面对极端环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   信源:澎湃新闻——寻访巴瑶族,最后的海上吉普赛人 中国日报网——海上游牧者:东南亚巴瑶族人一生生活在海上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