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

芸霄记史 2025-08-24 06:25:54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谁能想到,文明社会会因为“扶不扶老人”这事搅动了无数人的心。明明只是伸把手救个人,却总有人冒出个“万一被坑怎么办”的念头。   2024年,江西抚州有个17岁的小伙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结果被老人反咬一口说是他撞的,还要赔钱。路人围上来,有人帮他说话,也有人暗自庆幸今天不是自己遇到这种麻烦,大家想帮,却总怕好心没好报。   社会上的信任本来就不多,“扶不扶”变成了每个人心里的结。说到底,不是人变冷漠了,而是电视、网络、新闻里那些被讹了的故事让人难免多想。   对此,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很好,“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其实,法律也不是没干预。《民法典》里讲得很明白,救人没错,出了岔子也不能让帮忙的人担责任,一些地方还明确了赔偿的举证责任谁承担。   可生活不是法条,很多事到了现实中就变味了。监控没拍到,目击者不发声,“谁对谁错”变成各说各的,真正挨苦头的还是那个出手帮忙的人。不少时候,碰瓷的老人最后也就被“口头教育”几句了事,这简直是让人心寒。   一桩桩事件下来,好心人越来越少,事不关己时路人都选择绕道。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善意成为别人的工具,李玫瑾的“高额罚款”说白了就是让敲诈的人不敢再伸手,为的就是激活大家心里的善念,如果不加大成本,没人敢保证下一次遇到倒地的老人,身边还会有人伸手。   不过,靠罚款就能管住这些事吗?这显然也不现实。想让社会变得温暖,只靠一条规定、一份判决是不够的。除了法律撑腰,其实最该补的,是大家心里的那股定力。   社会不是非黑即白,有温度才是真正的归宿。好人被保护、坏人被惩治,这才是让大家都敢站出来的底气。很多人不是不想帮,而是太怕“好心换来麻烦”。   其实只要规则明白、执行到位,人们自然而然会把互帮互助当作常态。想要让大家都勇敢地救人,靠的是制度、社会中每一个一起发力,不光要给好人撑腰,更要让投机耍赖的人知道,碰瓷也没那么容易得逞。   只有当大家都觉得做好事不危险、行为有人撑腰时,“扶不扶”也就不再是困扰所有人的问题。  

0 阅读:2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