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

历史趣闻星 2025-08-23 04:26:28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的东线战场,德军在切尔卡瑟突出部的六万兵力,被苏军重重包围,苏军集结了超过五十万大军,坦克与火炮在雪原上铺陈开来,包围圈逐渐收紧,与之相比,被困的德军早已弹药不足,口粮配给也缩减到难以维持。 希特勒依旧在远方坚持“坚守待援”的命令,但事实摆在眼前,补给线被彻底切断,救援的曼施坦因集团军距离数十公里,却因为泥泞与顽强的阻击无法突入,那片突出部,注定成为血与火的试炼场。 在极端困境中,苏军派出代表前往德军阵地,开出了“投降将获优待”的条件,苏军意在减少无谓的消耗,也希望通过攻心达到目的,对于那些在冰雪与饥饿中苦苦支撑的士兵来说,投降似乎意味着生的希望。 可就在此时,德军指挥官威廉·施特默尔曼的态度却异常坚决,他的拒绝没有绕弯,也没有多余解释,军官与士兵们明白了,这位年近六十的老将,不会让军队在耻辱中覆灭,他把不投降的信念摆在全军面前,让摇摆的人收起犹疑,让濒临崩溃的队伍重新燃起决心。 随着外部援军不可能到来,突围成为唯一的选择,经过短暂而紧迫的筹划,部队分为几个梯次,先头部队负责突破口,后续部队紧跟而上,最后的断后部队则要承担最大风险。 施特默尔曼的决定,让所有参谋都为之动容,他没有选择撤离,也没有接受元首的特批专机,他把自己放在最后,坚称要与最危险的断后部队共存亡。 年轻的士兵试图劝阻,但他以“年长者当守护年轻人”的姿态,让任何反对都变得苍白无力,将军把自己的尊严与生命一同压在了这个决定上。 1944年2月16日夜,暴风雪笼罩切尔卡瑟,能见度极低,天地之间只有枪炮的轰鸣与冰雪的反射光,德军突围打响。先锋部队在有限的装甲支援下,硬生生撕开了第一道防线。 士兵们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跌跌撞撞,冒着机枪和火炮的交叉火力向前冲,许多人在冲击途中倒下,尸体很快被白雪覆盖,却也成为后来者的屏障。 苏军的防御纵深多达八道,每一道防线都由密集的火力支撑,德军用尽最后的弹药,一步步强行打开口子,暴雪与黑夜反而成为一种掩护,混乱之中部队保持着难得的秩序,对他们来说,哪怕只剩下一线希望,也要咬紧牙关冲到底。 最危险的阻碍是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河面冰层在炮火下裂开,冰水刺骨,河水深不可测,大批士兵跌入河中,很快被寒流吞没。 工兵在火力覆盖下拼命搭建简易桥梁,士兵们拉起人链,硬生生把伤员和装备拖到对岸,那一夜,河道漂满了尸体与碎裂的木板,惨烈场景令人无法直视。 清晨来临时,大约四万德军终于冲出了包围圈,他们浑身是伤,衣衫褴褛,却依旧保持着队伍的残余建制,这一数字,已经足以让后来的人称之为奇迹,可在幸存者的行列中,没人再能看到施特默尔曼的身影。 苏军在战场清理时,在一处激战的高地上发现了他的遗体,他倒下的地方依旧是前线,尸体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中步枪紧握,仿佛仍在瞄准敌人,对手的顽强让苏军指挥官科涅夫也陷入沉默。 身经百战的苏军统帅,在看到一位上将以普通士兵的方式战死时,心中不免生出敬意,他下令为施特默尔曼举行军礼,并在战场为其立下十字架,这不仅仅是对一名敌人的告别,更是对一位军人骨气的承认。 切尔卡瑟的突围成为东线战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六万人被围,四万人得以突围,却付出了近乎一半的伤亡,德军的防线在乌克兰南部彻底崩溃,但那片雪原留下了一个难以抹去的瞬间:一位白发将军,在大军覆灭的命运面前,没有选择苟活,而是用自己的死,换来士兵们的生。 历史不偏袒任何一方,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施特默尔曼是侵略者,必须被消灭,但从军人的角度看,他在最后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感与坚守,足以让对手肃然起敬。 战争吞噬了无数生命,却也让人们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切尔卡瑟的风雪中,施特默尔曼留下的不是胜利,而是一种坚持,战死沙场,而非被俘。 这句话后来被士兵们铭记,即便他们再度被投入更残酷的战火,那一夜的经历也会永远烙印在心底,那片曾经回荡枪声的土地,如今只剩下随风摇曳的麦浪,但每一阵风声,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个冬夜的故事。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德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覆灭:城内街道可用尸体丈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