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玩市场:信任体系崩塌,市场全面崩盘,老板专家改行做直播。 假古玩假文物泛滥,假证书假鉴定盛行。全国1000多家古玩店倒闭,文物成交量和成交价连年下跌,2024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下降32.76%。 一、信任体系全面崩塌(核心问题) 这是当前市场最根本的危机。 • 假货泛滥成灾:市场假货率极高,据报告称,整体假货率高达60%-70%以上,其中陶瓷、书画类假货占比甚至超过80%。市场上充斥着用化学做旧、3D打印、树脂仿制等技术生产的“高仿品”,甚至“一眼假”的赝品也能公然上拍。 • 拍卖行“不保真”:国内各大拍卖行几乎无一敢承诺“保真拍卖,不真包退”,将鉴定和真伪风险完全转嫁给买家,彻底击碎了买家的信任基础。 • “合法骗局”盛行:一些拍卖公司以“海外拍卖”为噱头,收取高额图录费、保管费等前期费用,但藏品实际上从未上拍,利用藏家不愿承认被骗的心理进行“割韭菜”。 二、鉴定体系系统性失效 本应是市场“守门员”的鉴定环节,反而成为乱象的源头。 • 专家“背书”沦为利益工具:部分所谓的“专家”和鉴定机构缺乏职业道德,只要收取费用,就能为赝品出具“天价鉴定证书”。著名的“金缕玉衣”骗局就是典型案例,五位顶级专家为现代仿品估价24亿,导致银行被骗贷7亿元。 • 鉴定标准混乱:行业缺乏统一、客观的鉴定标准,导致“十个专家能给出十一种结论”,专业壁垒高,普通藏家难以辨别真伪。 三、交易环节欺诈套路丛生 从制假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欺诈产业链。 • 直播“捡漏”骗局:直播间成为重灾区,“海外捡漏”是常见剧本。主播在伪造的“巴黎古董店”等场景中,将义乌生产的工艺品包装成“法国老华侨旧藏”,以“捡漏”为名高价出售。 • 价格虚高,漫天要价:同一件物品在地摊、店铺、拍卖会的价格可能相差数十倍。一些“专家”为博眼球或利益,随意给出天价评估,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 “钓鱼式拍卖”与“强买强卖”:通过虚假宣传吸引买家,再收取高额佣金;或以“文物走私”等理由威胁买家付款。 四、监管与制度存在缺位 市场乱象的背后是监管的不足和法律的漏洞。 • 监管形同虚设:虽然新法规要求仿古工艺品标注“仿制”,但执行层面难以落地,大量高仿品以“艺术品”名义流通。 • 法律存在“灰色地带”:不法分子利用“工艺品交易”等名义进行文物倒卖,钻法律空子,使得监管难度加大。 • 网络交易亟待规范:网络文物交易日益活跃,但部分经营者缺乏相应资质,游走于监管之外。 综上所述,当前的古玩市场问题重重,假货横行、信任破产、专家失德、骗局丛生、监管滞后,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导致“有价无市”,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古玩危机 未来的古玩行情 古玩鉴定平台
中国古玩市场:信任体系崩塌,市场全面崩盘,老板专家改行做直播。 假古玩假文物泛滥
香你好
2025-08-22 22:06:41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