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8月18日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印度智能手机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核心零部件还是得靠中国进口,2025财年对华贸易逆差都快1000亿美元了。 印度政府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和放宽外资政策,吸引中国企业去投资,鼓励跟印度本地企业搞合资,换取技术转移。 但这背后,印度可没那么简单,他们通过2020年的“Press Note 3”政策,严格审查来自中国的投资,表面上是安全考虑,实际上是想逼咱们交出技术。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直接禁了59款中国应用,还对咱们的电子产品加高关税。 这种“引进来再挤压”的套路,让中国企业在印度既要应付复杂监管,又得防着技术被偷走。 印度还想出了通过第三国绕监管的招数,比如通过新加坡、越南这些地方签技术转移协议,规避中印之间的直接限制。 这看似降低了政策风险,但其实更危险,这种方式透明度低,技术泄露的风险大。 咱们在电动车电池、半导体这些领域的技术优势,是多少年研发攒下来的,转移出去可能被印度企业快速复制,甚至在全球市场跟咱们抢饭碗。 国内对技术出口的监管也在收紧,2025年,涉及高科技设备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审批越来越严。 海尔的印度股权出售计划因为涉及技术转移条款,审批拖了两个月,还有个空调压缩机项目,直接推迟到2026财年。 这些都说明,技术转移这事,印度想要,中国不给,企业在中间左右为难。 中国企业得悠着点,合作得把保护核心技术放首位。 印度喜欢搞合资企业,但咱们得确保在合资公司里占主导,或者用技术许可代替直接转让。 别把鸡蛋全放印度这一个篮子里,东南亚的越南、印尼,或者墨西哥、摩洛哥这些地方,因为跟欧美有自贸协定,越来越受中国企业青睐。 像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摩洛哥建厂,既避开了欧美关税,又保住了技术控制权。 印度的监管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更高,咱得悠着点,可以跟美国、日本、韩国的企业联手,分散风险。 印度芯片制造靠台积电和日本支持,咱们可以通过跟这些伙伴合作,既满足印度需求,又不直接暴露核心技术。 中印合作不只是生意,还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印度搞“自力更生”倡议,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时跟美国、欧盟拉近关系。 美国通过关税和战略施压,推着印度在经济上孤立中国。 印度还积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和“印太经济框架”,想建不靠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如果咱们不小心把技术给了印度,可能会帮他们实现产业升级,甚至培养出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削弱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 中国企业得保持战略定力,保护核心技术和长期利益,技术转移可能带来短期利润,但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会让咱们在全球市场的优势被吃掉。 跟印度做生意,选对合作伙伴、管好技术流向、灵活应对政治风险,才能站稳脚跟,合作可以做,但底线不能丢,咱们得确保既能赚到钱,又不被印度“吃”得太狠。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印度方面想多了,一次外长见面就想拿到这么多!8月18日,印度媒体报道称,中印外长
【1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