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计划,9月的“双城论坛”该由蒋万安率团来上海。这场机制走到第十几个年头,已是

秋恒看军事 2025-08-22 10:29:25

按原计划,9月的“双城论坛”该由蒋万安率团来上海。这场机制走到第十几个年头,已是两岸仅存的“能坐下来把话说完”的官方平台。偏偏今年岛内折腾“大罢免”,论坛被一路挪到9月,而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大陆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时间一叠,政治味就浓了。 果不其然,赖清德当局立刻上杆子。陆委会发“军令状”:公务人员一律不得参加大陆阅兵,违者重惩;县市政府不准批任何赴陆观礼申请。话没点名,矛头却明晃晃对着蒋万安。民进党这些年最怕的事无非两件:其一,国民党在两岸议题拿分;其二,台湾社会越过他们的滤镜,直接看见真实的大陆。 于是你就看到另一幕:赖清德亲自下场,写了篇所谓“终战80周年”文章。留心这个词——“终战”。全篇不见“抗日”“胜利”四字,像是轻轻把那段血火记忆拂过去。谁惯用“终战”叙事?当年的侵略者日本。把投降叙成“战争结束”,好像没人输过。赖清德选择这样的语言体系,是无知,还是选择性失忆?台湾五十年殖民统治留下多少伤痕,多少同胞横死荒野,不该被两个字抹平。 对照之下,蒋万安的表述就干脆得多。在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上,他说:抗战精神不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得以光复,乃不可淡化、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话不多,分量很重。历史到这一步,本该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今天有人非要反向而行,只会暴露立场。 民进党为什么一而再地拉高禁令?说白了,怕。怕两岸交流产生“破窗效应”,怕岛内年轻人亲眼见到解放军的体系化战力,纸糊的“以武拒统”神话当场漏风。多年宣传里,解放军被描绘成“老旧、不堪一击”。可一旦东风家族、歼-20、航母编队列阵而过,那个叙事还能撑几天?事实站出来,谎言就站不住。 他们更怕的是历史的黏性。抗战不是某个党派的独角戏,而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战斗。那段岁月证明:民族存亡面前,国共都能放下成见、同仇敌忾。这种血缘与文化的联结,是“台独”思维最恐惧的。于是改课纲、淡历史、美殖民,试图从记忆层面切断与大陆的脐带,培养一代“不认同中国”的岛民,好为政治工程铺路。 问题是,历史不会因为谁皱眉就改写。大陆的态度一直摆在桌面上:反独促统,寸步不让;善意不是软肋,耐心不是没底。国防部早就点名赖清德之流“倚外谋独”“跪美卖台”,结局无非“羊入虎口”。指望美国为“台独”与核大国硬碰硬?醒一醒,台湾在华盛顿眼里只是可用可弃的牌。牌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决定。 回到“双城论坛”。在民进党想砌墙的当口,这个平台像在墙上凿出一扇窗。它提醒外界,台湾不是铁板一块;岛内仍有人愿意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务实交流、按下情绪、把事做成。当然,国民党也该看清:历史不喜欢骑墙。继续躺在“不统不独不武”的舒适区,最后只会被时代绕过。真要重拾民心,就得在两岸和平上拿出可验证的行动,而不是喊口号。 至于陆委会那道“禁令”,与其说是强硬,不如说是心虚。越怕触碰,越暴露脆弱。把公务员拦在看台之外,挡不住岛内社会对真实世界的好奇;把词典里“抗日”“胜利”两个词删掉,也冲不散纪念日的钟声。交流这件事,有时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经济、人情、文化的惯性把你往前推。血浓于水,靠行政命令切不断。 最后,给两边各留一句话—— 给台北:交流不是投降,面对不是示弱。把窗户打开,空气会新鲜很多。 给北京:该有的礼数给到,该守的底线守住。把能落地的合作做细做实,让“交流”三个字,从照片走进账本、走进民生。 9月将至,论坛未必一帆风顺,但风向已在微调。有人忙着造墙,有人选择开窗。历史的风,总是吹向开着的那一扇。 参考资料:《 蒋万安将参访大陆,民进党当局横加限制,我国防部把话挑明-中华网军事 》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