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戴笠肃奸时,对汉奸潘三省很厌恶,就给他上了镣铐。唐生明去探望时,潘三省哭着说:“您一定得帮我跟戴老板求求情啊!” 军统局长戴笠一向手段凌厉,在肃奸的过程中,他的怒火常常直指那些曾经换过阵营的人。 潘三省,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潘三省原本在国民党军中有一定地位,抗战期间投靠了伪政权。 他做过的那些事,在当时的氛围下无异于背叛。 抗战一胜利,他的下场注定凄惨。 被捕后,他被送进南京关押。 戴笠看了卷宗,心里生出厌恶,甚至懒得多说一句话,直接下令给他戴上镣铐。 这种待遇,在一般犯人身上很少见,足以看出戴笠的态度。 镣铐冰冷沉重,象征着绝望。 潘三省清楚,落在军统手里,没有多少活路。 拘押条件恶劣,加上精神压力,整个人迅速垮掉。 他在牢房里反复琢磨能不能找人求情。 想到与自己过去多少有点交情的唐生明,他燃起一丝希望。 唐在政界、军界都有人脉,和戴笠、蒋介石也有过来往。 于是,当唐生明探望时,潘三省再也绷不住,扑通一声跪下,哭着求:“一定得帮我跟戴老板求求情啊!” 场面极为狼狈。 昔日的风光人物,此刻只能在铁链叮当声里哀求。 唐生明没有立刻表态。 他对潘三省过去的选择心知肚明,这样的人即便有人出面,也未必能改变结局。 更何况,戴笠的态度异常坚决。 他在肃奸中寸步不让,容不得半点徇私。 唐的探视,更多像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代表旧识看望,带去一点人情安慰,却很难真正撼动戴笠的决定。 戴笠的心思外界都能看透。 他素来铁腕,军统里人人畏惧。 他认为抗战牺牲无数,如果对那些倒向伪政权的人网开一面,就是对牺牲者的不公。 因此对潘三省这样的汉奸,他连多看一眼都嫌脏了眼睛。 下令戴镣,就是刻意要让对方知道,他绝无宽恕之意。 潘三省在狱中日渐崩溃。 冷铁锁链的重量,让他走一步都艰难。 与外界的消息隔绝,只剩下等待的煎熬。 他或许幻想过唐生明能替自己说句话,清楚的人都明白,唐就算开口,也不过是形式。 戴笠要树立威慑,拿典型开刀,潘三省这样的人正好是靶子。 汉奸的帽子一旦扣上,在战后那种氛围里,就是压垮人最后的稻草。 唐生明的探视,在当时倒引发不少议论。 有人说这是旧交的情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顺水人情,不可能冒险与戴笠唱反调。 毕竟军统的手段,唐比谁都清楚,贸然求情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连自己都惹麻烦。 潘三省哭喊的画面,最后成为一段流传的轶事。 抗战后的肃奸行动,本身就是一场政治清算。 戴笠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打击汉奸,既是对社会情绪的回应,也是对自身权力的巩固。 这段历史没有复杂的伏笔,也没有戏剧性的反转。 对比那些在战火中流血牺牲的人,他的求情更显讽刺。 抗战结束,本应迎来新生,但对某些人而言,新生意味着审判。 权威信源: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
1945年,戴笠肃奸时,对汉奸潘三省很厌恶,就给他上了镣铐。唐生明去探望时,潘三
历史透视眼
2025-08-22 00:03:51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