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

沛山评生 2025-08-21 20:22:23

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如何评价此案? 据华商网8月21日报道,西安的张老太近期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全是因为老伴儿徐大爷两个月前的一次银行“存款”经历。 张老太夫妇以前住在高新区的时候,经常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办理业务,和客户经理贾某很是熟识。 今年6月中旬,徐大爷有一笔12万的存款到期了,贾某打电话告知有利息较高的存款产品,徐大爷听闻后就前往银行办理存款。 出发之前,张老太特意嘱咐徐大爷:“就是去存定期。” 徐大爷从银行回来后,告诉张老太存了三年定期,利率超过2.5,只是没有纸质存单,说银行现在都用电子的了。 张老太想着钱放在银行里,也就没再多问。 直到7月底,年轻的亲戚帮他们查看手机银行时,才发现那12万根本不是存款,而是买了保险。 徐大爷一听,差点气晕过去,张老太也因此寝食难安。 更麻烦的是,这份保险明年、后年还得每年交12万,老两口的退休金并不高,哪能拿出这么多钱呢。 根据银行交易明细显示,6月11日那12万确实转给了保险公司。 徐大爷表示,当时是贾某和另一个工作人员拿他的手机操作的,他平时不会使用手机银行。 后来,徐大爷到银行交涉时,银行负责人称购买保险时有“双录”,电子合同也是徐大爷签的字,还有20天犹豫期,期间手机有提示,是他自己没有提出异议。 纸质合同则是因为他没有主动索要。 但徐大爷却有不同的说法,“双录”的时候他以为是办理存款,只能跟着说“是”“同意”,根本不知道是保险。 犹豫期也没有收到提示,平时有问题都是问贾某,到如今贾某也因休假不在。 就这样,从8月初开始,徐大爷老两口就找保险公司退保,面谈后说给答复却没了下文,只好拨打了银保监会的投诉电话。 如今,他们手里连一份纸质合同都没有,看着手机里那笔“存款变保险”的记录,只剩下满心的焦虑。 对于徐大爷夫妇的遭遇,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表示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明是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到最后银行还振振有词,打官司也败诉了,真的是拿它没办法。 也有人觉得银行作为储蓄机构,却办理保险业务,实在是“不务正业”,到头来坑害的还是老百姓。 当然,也有专业人士认为,既然有双录和签字,徐大爷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办理的是保险。 徐大爷购买的这款产品应该是交三年保费,第六年一次性给付。 相较于银行存款而言,收益稍微高一点。前提是按期交保费、六年内不退保。期间如果发生被保险人死亡的,根据死亡时的年龄给予身故赔偿金(保费的120%至160%)。 那么,徐大爷夫妇能否成功退保呢? 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很困难。 因为从具体情况来看,保险犹豫期已过,意味着保险已经正式生效。 这就需要徐大爷收集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在购买保险时确实是被误导的,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愿。 否则,由于有“双录”和签名的存在,如果银行方面一口咬定是他自愿的,徐大爷空口无凭很难举证。 徐大爷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当然要为自己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负责。 即便他要起诉,他的诉求也很难得到支持。 但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毕竟老两口是奔着“存款”去的,从头到尾都不想买保险,这心思是明明白白的。 徐大爷现在只能尽量收集证据,再和保险公司及银行好好协商,实在不行,再找银监会就误导购买保险进行调查,并诉诸法律。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

0 阅读:0
沛山评生

沛山评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