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国外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谁料却被踢出局!现在年过八十的他,依旧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却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这位老爷子,可是中国计算机界响当当的人物,他叫倪光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一年4.3万加元的高薪,这在当时相当于国内普通工人工资的70倍。 但他二话不说,把全部积蓄8万加元换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国内稀缺的仪器设备,打包运回国内,这些设备后来成了联想式汉卡研发的基础,让中文输入速度从每分钟十几个字飙升至上百字,联想靠着这项技术,销售额一度高达47.6亿元。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功臣后来却被“扫地出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外品牌大量涌入,联想内部爆发了著名的“柳倪之争”。 倪光南主张投入芯片研发,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中国芯”,而柳传志认为应该先抢占市场,双方争执不下,倪光南多次向中科院等部门反映情况,但调查结果并未发现柳传志等人有违规违纪行为。 1999年,联想董事会正式解聘倪光南,理由是他的持续控告影响了公司正常运营。离开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后悔,只是遗憾没能让中国芯片早点站起来。” 被联想解聘后,倪光南并没有放弃。2001年,他加入方舟科技,带领团队研发出方舟1号芯片,这是中国首颗通用处理器,被誉为“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为了推广这颗芯片,北京市政府专门采购了几万台搭载方舟CPU的瘦客户机,可实际使用中却状况百出。 原来,芯片配套的Linux系统与主流软件不兼容,用户连基本的文档编辑都做不了,几万台设备最后只能当废铁处理。 更让人痛心的是,项目合作伙伴李德磊转身投身房地产,赚得盆满钵满,而倪光南却分文未取,还自掏腰包补贴研发费用。 如今,86岁的倪光南依然在为中国芯奔走。他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去中科院上班,住在五道口附近一套租来的小三居里,这套房子每月租金8000元,而他的院士津贴每月只有一万多元,扣除房租后所剩无几,连全职保姆都请不起,午饭常常是自己热剩饭凑合。 有人说他“傻”,放着国外的好日子不过,回国吃苦受累还没房住。可他却说:“房子是租的,但图纸摞得高。” 那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看看中国芯片的进口数据就明白了。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花费 2.8万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76亿元;2025年1-2月,进口额依然高达4050亿元,贸易逆差超过2200亿元。倪光南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在联想时就提出要搞芯片研发,因为他知道,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 可在当时,很多人觉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短视的想法让中国芯片产业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反观国际巨头的做法,英特尔为了垄断市场,把X86架构相关的专利全注册了,方舟团队每走一步都要面对专利诉讼;微软更是通过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筑起壁垒,让国产软件根本没有生存空间,这种“Wintel联盟”的垄断,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长期处于“缺芯少魂”的境地。 倪光南不是不知道难,他只是不想让中国永远受制于人。 有人说,倪光南的遭遇是个悲剧。但换个角度看,他的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如今,华为海思芯片、阿里玄铁芯片等国产芯片纷纷崛起,RISC-V基金会14家核心成员中有11家来自中国,这些都是倪光南们当年种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用上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时,会想起这位住在出租屋里的老人,想起他那句“房子是租的,但图纸摞得高”。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房子更重要,比如骨气,比如尊严,比如一个国家的未来。
美国芯片彻底凉了?外媒传来消息,美国请求中方在马来西亚会面。美国一直以来在芯片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