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强行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没曾想,随后眼前发生的一幕,打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得知消息后的周总理怒斥道:从此之后不能开掘帝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春天,北京昌平的大峪山下,静静沉睡了三百多年的定陵终于被人类的手推开了大门,那一刻,考古队员们屏住了呼吸,眼前的一切让他们觉得仿佛穿越了时空。 宏伟的地宫映入眼帘,仿照紫禁城布局的殿宇错落有致,三口巨大的棺椁端坐其间,周围堆满了金银器皿、丝织华服、字画典籍。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正在见证一场伟大的考古壮举,谁能想到,这扇石门的开启,不仅没有带来历史真相的展现,反倒成了一场席卷文物的灾难开端。 这场行动的起点,是学术界的热情,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人们渴望在文化和历史研究上有新的突破,郭沫若与吴晗等人联名向国务院呈交报告,希望能够开启一座明代帝陵。 他们心怀宏愿,寄希望于在陵墓中找到《永乐大典》的孤本,借此弥补明史研究的空白,最初的目标是长陵,但勘探难度太大,只得转向规模较小的定陵。 有人提醒过风险,考古所的专家夏鼐反复强调,当时的文物保护条件远远不够,丝织品、纸张一旦暴露在空气里几乎无法保存。 只是,这些冷静的声音终究抵不过理想主义的浪潮,最终发掘计划还是得到了批准。 当工人和考古人员历经艰难,终于凿开厚重的金刚墙,空气瞬间涌入尘封已久的空间,刚开始大家都沉浸在震撼与兴奋之中。 万历皇帝的龙袍色彩华美,凤冠与珠宝熠熠生辉,堆叠的字画和文献像是刚刚从书房里取出一般,可是美丽转瞬即逝,短短几分钟后,龙袍的金色变得灰暗,布料在空气里迅速硬化,接着便一片片碎落。 覆在皇后面庞上的丝帕一触即散,化作粉末飘落在空中,棺木里的锦被在光照下也失去了光泽,开始腐坏,纸质典籍在数月内发霉变质,化成泥状,曾经寄托着数百年历史信息的国宝顷刻之间化为尘埃。 除了这些本就脆弱的文物,棺椁的命运更令人心痛,三口由名贵木材打造的棺椁原本保存完好,却在清理完棺内物品后被随意弃置。 巨大的木料被人当成无用之物,丢弃在山沟里,后来竟被村民劈开制成家具,曾经象征帝王尊严的载体,在转瞬之间沦落到这种下场。 考古队员们本想带着光荣完成一项划时代的工作,结果却眼睁睁看着国宝在他们手中消失。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震怒不已,斥责这是对历史的亵渎,立即下令停止一切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定陵的悲剧就此画上句号,但带来的震动远未平息。 这次教训沉痛至极,短短几年后,国家出台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明确确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自此以后,中国考古界逐渐形成共识,帝王陵寝不再主动开掘,任何考古行动都必须以保存文物为首要原则,乾陵、秦始皇陵等宏大的古代帝陵,也因此得以在地下静静保留至今。 定陵的文物几乎毁坏殆尽,留在博物馆里的只是一些金银器皿和零星的残片,它们远不及当初的辉煌,却成为一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郭沫若在这件事中承受了巨大指责,他的学术热情在时代氛围中显得尤为炽烈,却也因此酿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定陵的覆灭,成了他人生无法摆脱的阴影。 回望那段历史,最令人唏嘘的不是龙袍的瞬间消逝,也不是棺椁的支离破碎,而是一个国家在文化探索与保护意识之间的挣扎。 它提醒人们,历史不应被急于揭开的冲动所驱使,更不能被当成猎奇的对象,文化遗产需要敬畏,需要在条件成熟时才去触碰。 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恒温恒湿的保存设备,修复技术也日趋成熟,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更科学的保护。 这些进步,正是定陵用惨痛代价换来的启示,定陵的故事告诉后人,文明的守护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种责任,面对历史,只有克制和耐心,才是最珍贵的智慧。 这座陵墓最终成为考古史上的警钟,它让后人深刻明白,文物保护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一时的发现,而在于能否把这份文化记忆完整地交给未来。 定陵虽然毁了,但它留给中国考古界的觉醒,却远比任何一件失落的宝物更为深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挖掘定陵:考古史上千古遗憾
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将1000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并严令搜查不许他们夹带
【24评论】【82点赞】
命运乖张
本来就是一个败类人渣破坏多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