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比变脸还快。 左宗棠在建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骂成镇压农民起义的 “反派”,“刽子手”,短短几十年后,如今总算在官方媒体层面重新获得正名,成了力保国土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这身份转换,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不光左宗棠,好多历史人物都遭过这 “冷热交替”。建国初期盯着他镇压起义骂,是那会儿看历史的角度窄了些 —— 只盯着某一件事,没把人放进大时代里掂量。就说镇压起义,那事儿里有复杂的时代纠葛,可若只揪着这个骂,那他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的事咋算?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他带着兵一寸寸从侵略者手里抢回来的,这功劳能一笔勾销? 后来重新看他,才算把账算明白了。评价一个人,哪能只拿一把尺子量?他是有旧时代官员的局限,可在保家卫国这事上,他没含糊过。那会儿朝廷里不少人嚷嚷着 “新疆丢了也无妨”,是他拍着桌子争,说 “祖宗之地不能丢”,这股子硬气,搁哪个年代都该受敬重。 这身份的转换,说到底是咱们看历史的心思沉下来了。不再非黑即白地给人贴标签,知道人是复杂的,历史更是盘缠不清的乱麻。左宗棠不是完美的圣人,可他收复新疆的功,够格被记在民族的账本上。 要是总拿单一的角度卡历史人物,那得漏掉多少真东西?就像给人画像,只画一只眼睛,哪能算完整?多看几面,多想想时代背景,才算对得住那些在历史里趟过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171评论】【1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