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慌了!百年中立说倒就倒!81亿俄资被冻,瑞信崩盘谁之过?官方数字显示,到2023年底,瑞士冻结的俄罗斯相关资产差不多有81亿瑞郎,换算成美金得有90亿左右。 瑞士政府急得不行,最后硬是逼着国内另一家巨头瑞银集团,以30亿瑞郎的“地板价”把瑞信给吞了。 今年夏天美国又对瑞士挥起了关税大棒。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 欧美国家迅速掀起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浪潮,而一向以“永久中立”自居的瑞士,竟在压力之下选择了跟随——冻结俄罗斯资产、切断部分金融通道。 一时间,“瑞士中立已死”的标题见诸全球报端。 表面上,这是一次地缘政治站队;实质上,却是瑞士两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国家信用体系遭遇的一场致命考验。 而随后瑞信崩盘、美国关税打压等连环危机,更像是一张早已布好的多米诺骨牌,缓缓推倒了这个阿尔卑斯山小国苦心经营的全球安全神话。 “中立”的本质:不是道德,而是生意。 瑞士的中立地位,从来不是一种道德选择,而是一笔精明的商业决策。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其永久中立国地位,初衷是为了在欧陆大国博弈中求生存。但瑞士人很快发现,“中立”本身就可以变成商品——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全球富豪之所以愿意将财富托付给瑞士,不是因为他们信任瑞士的法郎比美元更稳,而是因为他们相信瑞士能提供一样东西:绝对的安全与保密。 这种信用,构成了瑞士金融业的根基。 而俄乌战争后瑞士选择冻结俄资产,在技术上虽是执行国际制裁,在客户眼中却是亲手砸碎了“中立”这块金字招牌。 值得注意的是,瑞士所冻结的81亿瑞郎俄罗斯资产,表面上是一场政治表态,实则却打开了一个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如果今天可以冻结俄罗斯的资产,明天是否也能冻结其他国家的? 如果“中立”不再可靠,瑞士银行的保险箱与纽约、伦敦的又有何异? 瑞信崩盘:不是偶然,是结构性危机的总爆发 2023年3月,瑞士信贷银行濒临崩溃,最终被瑞银集团以30亿瑞郎贱价收购。 很多人将其归因于该行自身风控失败、涉足高风险业务等问题。但这些都只是表象。 真正的问题在于:瑞信的命运,与瑞士国家信用深度绑定。 一旦瑞士的中立外壳出现裂缝,国际资本对其整个金融系统的信任就会动摇。 瑞信之所以迟迟无法自救,正是因为客户资金外流速度远超预期——那些原本依托于“瑞士安全神话”的钱,正在悄然撤离。 这并不是一家银行的危机,而是一个模式的危机。 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建立于“不可侵犯的信用”之上时,任何一次政治妥协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一场早已写好的剧本? 2024年夏天,美国宣布对瑞士手表、精密机械等征收39%的惩罚性关税,远高于欧盟产品税率。 瑞士迅速单方面取消工业品进口关税以示让步,却未能换来美国的宽容。 这一举动看似突兀,实则符合美国近年来“战略性贸易竞争”的一贯逻辑。 瑞士在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长期以来某种程度上挑战了美元的霸权体系。 而此次在俄乌冲突中瑞士的“选边站”,恰恰给了美国一个极佳的机会: 既然你已不再是中立国,那我也不必再将你视为“特殊伙伴”。 换言之,瑞士试图通过政治表态换取西方阵营的包容,却反而失去了其最特殊的战略缓冲地位。 大国博弈中,小国的生存本就如履薄冰,一旦失去不可替代性,就极易沦为筹码而非玩家。 中立的现代意义何在? 瑞士的困境,给每一个依赖“信用立国”的经济体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新加坡、卢森堡,还是爱尔兰。 在全球秩序重构的当下,传统的中立概念正在接受严峻考验。 真正的中立,不是在太平盛世中宣称“不选边”,而是在风雨欲来时仍能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和抗压能力。 瑞士此次之所以陷入被动,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它未能顶住欧美的政治压力,也未能预见到信用反噬的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这也揭示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当今世界,已几乎没有纯粹的经济或金融议题。一切皆政治。 哪怕是最“去政治化”的银行业务,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地缘政治撕裂。 瑞士能否重建信用?中小国家又该如何自处? 眼下,瑞士正试图通过外交斡旋、政策让步等方式挽回局面。 但其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在一个阵营化越来越明显的世界里,瑞士是否还能重新找回“中立”的价值? 抑或,它只能沦为大国博弈中的一枚次级棋子? 更值得思考的是,对于那些依赖规则、信任和特殊地位生存的中小国家来说,瑞士的案例是否意味着“小国黄金时代”的终结? 当国际法被大国随意解释、金融制裁成为常态工具,它们又该如何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你认为,在一片大国博弈的浪涛中,中小国家是否注定只能随波逐流?瑞士能否重新赢回世界的信任? 还是说,“中立”这个词,已经从今天的国际关系中彻底消失了?
瑞士慌了!百年中立说倒就倒!81亿俄资被冻,瑞信崩盘谁之过?官方数字显示,到20
全球秒报君
2025-08-21 14:18:01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