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终前说: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可孙权没听,12年后酿成大祸 建安十五年(公

罗普娱记 2025-08-21 12:38:41

周瑜临终前说: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可孙权没听,12年后酿成大祸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巴丘城,周瑜躺在病榻上,望着案头未及展开的西征巴蜀地图,右肋的箭伤在阴雨天里疼得钻心。 这位曾在赤壁谈笑间让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江东柱石,此刻却只能握着孙权的手,用最后一丝气力说出那句让历史震颤的遗言:"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三年前的赤壁江面,火光映红了周瑜年轻的脸庞。当黄盖的火船冲向曹军连环阵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辉煌胜利会埋下东吴的隐患。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借东风的身影,不过是表象,真正让周瑜寝食难安的,是刘备军团在战后的悄然坐大。 刘备以"刘琦名义"占据荆州四郡,关羽张飞的精锐部队屯驻江陵。周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草鞋贩子,正像藤蔓般缠绕在荆州的沃土上。 他曾向孙权提出"徙备置吴"的计策——将刘备软禁在江东,以声色犬马消磨其志,再把关羽张飞分别安置到不同战区。但孙权在鲁肃"联刘抗曹"的劝说下,选择了将南郡借给刘备。 周瑜的病情在西征途中急转直下。当他率军行至巴丘时,旧伤引发的高热已让他无法握剑。临终前写给孙权的信中,他再次强调:"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这个"养虎"的比喻,精准道破了刘备集团的本质——表面依附实则伺机而动的猛虎。 更令人唏嘘的是,周瑜在遗书中推荐鲁肃接替自己。这位与周瑜私交甚笃的谋士,此刻却成了孙权联刘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当孙权在武昌宫拆开那封浸着药渍的书信时,或许未曾意识到,他亲手将周瑜苦心经营的"吞刘抗曹"战略,换成了鲁肃设计的"借荆联刘"路线。 刘备在获得南郡后,其扩张速度远超孙权想象。他先是派诸葛亮收取零陵、桂阳,继而以"取益州后归还荆州"为饵,将孙权的耐心耗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的消息传来时,周瑜若泉下有知,恐怕会在棺椁中握紧双拳——这个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对手,终于啃下了益州这块肥肉。 孙权此时才如梦初醒,派诸葛瑾索要荆州却遭刘备推诿。当关羽在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东吴朝堂上响起了不同的声音。吕蒙的"白衣渡江"计划,本质上是对周瑜遗策的迟到执行。但此时的刘备集团已非吴下阿蒙,关羽的头颅落地之日,正是孙刘联盟彻底崩解之时。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的猇亭战场,陆逊望着漫山遍野的蜀军连营,终于明白了周瑜当年的忧虑。刘备倾全国之力东征,其势如烈火烹油,却在陆逊的火攻计策下灰飞烟灭。这场让长江为之染红的战役,虽让东吴保住了荆州,却也彻底撕碎了孙刘联盟的最后一丝温情。 孙权站在武昌城头,看着蜀军败退的烟尘,想起周瑜临终前的眼神。他或许在想,如果十二年前听从公瑾的劝告,在刘备羽翼未丰时果断出击,是否能避免今日的两败俱伤? 但历史没有如果,夷陵之战后,东吴虽胜却元气大伤,不得不向曹魏称臣以自保,而蜀汉更是一蹶不振,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此定型。 周瑜的预言在十二年后应验,却又以一种他未曾料到的方式呈现。孙权的犹豫,既是出于对鲁肃战略的信任,也是对曹魏压力的妥协。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他低估了刘备的韧性——这个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半生的枭雄,早已将"忍"字刻入骨髓。 当我们翻开《三国志》,读到周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临终告白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名将的远见卓识,更是乱世中权力博弈的残酷真相。 夷陵之战的余烬中,孙权终于懂得:在政治的棋盘上,任何对敌人的仁慈,终将化作刺向自己的利刃。而周瑜的那句警告,如同长江水般流淌千年,至今仍在警示着后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