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这几周有点像被人把温度旋钮往上拧了两格。华盛顿和东京又把“核威慑”翻出来当道具:要么乖乖让步,要么看我们把弹头堆到你家门口。熟面孔、老剧本,只是这回唱词更直白。 先看日本。共同社曝的那场“锋刃”兵棋推演里,自卫队多次催促美军用“核威胁”应对中国的假想动作,美方点头。紧接着,防卫省打算在熊本落长程导弹,射程直指中朝沿海,还开始打量驻日美军的B61战术核弹——核爆受害国,转眼要给核共享腾位子,这种反差只会把街头抗议推到沸点。东京的算盘很简单:把风险外包给“延伸威慑”,把决定权交给华盛顿的手指。核按钮不在自己手上,胆子就能长在嘴上。 美国那边也不遮掩。C-17从柯特兰飞到拉肯希思,全程开应答机,像故意给人看“你看我来了”;三位一体核力量继续升级,先用政策从没撤回过。五角大楼报告一年一更,念叨中国弹头可能到2030年过千,却装作忘了自己才是最大“库存户”。把别人的扩充叫威胁,把自己的扩充叫稳定——话术新,逻辑旧。 问题在于,这类核讹诈不是摆拍,它配套的是部署路径:关岛、日韩,环环相扣。把核影子拉到西太,指望中国被吓停。历史提醒过他们一次又一次:这招不灵。 中国的回应,照旧不喧哗。国防部把话挑明:核战争打不得、也打不赢;日本若借“延伸威慑”引核入家门,是在走险路。我们奉行不首先使用政策,核力量保持在国家安全的最低需求,但“最低”不等于“最低能”。去年9月那次洲际导弹全射程试射,从接令到点火25分钟,“三无”条件(无预设阵地、无固定保障、无气象限制)一把过关;射程覆盖北美,命中公海。外面爱用“井群建设”来形容我们在西北的新发射井,愿意怎么解读随他们,但动机很朴素:把该有的可靠报复能力做扎实。核武器真正的威力,不在爆炸时,在发射架上——让对手始终算不准、打不消。 更扎眼的,是日本对核的“双面人生”。一边举着“广岛·长崎”的记忆,一边把核共享当护身符;一边喊核不扩散,一边拿英美澳的核潜艇合作睁眼瞎。向无核国家转让高浓铀,拿“动力堆”当遮羞布,这不是规则缝子,这是把门拆了。中国在维也纳和日内瓦说的很直:别把不扩散条约当筛子用。外空军控、反导稳定,我们都在推,原因很简单——有人喜欢把核当公关工具,总得有人把桌子扶稳。 有人问:美日这回会不会真的把弹头摆到周边?技术上能不能,不是关键;政治上值不值得,才是真问题。日本内部对核的过敏,远比一些政客的硬话要真实;韩国看着也不傻,知道“核保护伞”有风口、有盲区。美国当然可以继续加码,但每往前一步,就得多替盟友承担一分被报复的现实风险。核共享不是免费午餐,它自带巨额保险单。 所以,不存在什么“让步即太平,拒绝即核霜降”的直线叙事。我们不会被拽进军备竞赛的漩涡,更不会把安全感寄托在嘴炮的响度上。该亮的底牌按节奏亮,该说的话不必重复:不首先使用,自卫防御,可信威慑。谁把核按钮当选票上的噱头,最后多半会被噱头反噬;谁试图把东亚变成核影子里的舞台,就准备在影子里走夜路。 八十年前的蘑菇云,提醒的是敬畏,而不是怀旧。中国的选择仍旧是那句老话:不惹事,也不怕事。你要堆道具,我们就加固舞台;你若把剧本写成冒险故事,我们只负责让现实把它改回常识。核威慑不是电子游戏,东亚也不是核政治的展示柜。谁还在用冷战菜单点菜,谁就得准备吞下冷战后遗症。 参考资料:《 借口特朗普动摇同盟承诺,日本有人借机炒作部署核武器-观察者网 》
日本网友扬言:开战就把中国吞了别急着笑,先听三个数字“如果中日开战,日本三
【298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