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火线还在冒烟,德黑兰忽然把桌子往前一推。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放话:伊朗与以色列之间没有停火协议,只有敌对行动的暂停;今年6月的短兵相接之后,所谓“停火”从未落笔,随时可变天。几天前,最高领袖军事顾问萨法维也点破底线——正在为最坏情况做预案。话说到这份上,意思不复杂:让以色列二选一——要么老老实实维持脆弱的安静,要么准备接招。 如果只看字面,这像是在替加沙撑腰,试图用“不可预测的后果”去勒住特拉维夫的扳机手。但把镜头拉长,你就发现这不是声援,而是德黑兰的又一次高声部独白:好听、上头,却接不上线。过去几年,伊朗在对外策略上走得像断线风筝——没有成形的区域剧本,只有临时反应;巴以战场上,美以耗加沙、点名打击什叶派代理人,战场账单一张张开,伊朗的长期布局却一块块掉。到头来,不叫“战略定力”,更像“默认蚕食”。 更吊诡的是姿态切换的速度。对美以,德黑兰一边把“霸凌政府”挂在嘴边,一边又默许间接谈判开场;等谈不拢,冲突升级,回身再摆出强硬的砝码。你可以说是权衡,你也可以说是摇摆——结果是把主动权拱手让人:该硬的时候软,该软的时候硬,步步被动。把责任全推给政府班子也站不住脚。从鲁哈尼,到莱希,再到今天的佩泽希齐扬,换了门面,没换路径。能解释这一切的,只剩权力的中轴——哈梅内伊。 所以,质疑声才会同时从两端冒出来。鲁哈尼公开呼吁改革:放松舆论管制,削弱革命卫队的经济触角,把军权从生意里抽出来。革命卫队是哈梅内伊握手腕的筋,动它就等于动核心。另一头,极保守派的贾利利也不留情面,讥讽在遭受美以打击后又默许重启核谈判的“变脸术”。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强硬派,本该针锋相对,如今却在同一个靶子上发力。这不是偶然,这是结构性不信任:问题不在于总统的颜色,而在于最高权力的选择。 再回到阿雷夫的“掀桌子”。这句狠话更像对内的镇场:别把停火当终点,军政系统要紧绷;对外则是警告:别以为伊朗被打疼了就认栽。但当战略资源被长期消耗、代理网络接连受挫、军工体系在制空与远程拦截上补不齐格子时,高调并不能自动变成筹码。以色列可以利用你的节奏波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打击窗口;美国则把你每一次“提高声量”装进谈判价目表。德黑兰的嗓音越高,账面越要实。 更关键的是国内政治的摩擦系数。你要扳手腕,先得把家底摆平。革命卫队的经济版图与政治权力纠缠得太深,任何外部冲击最后都要穿过这张网;舆论的阀门拧得太死,政策的反馈就会被过滤成“回声”;财政在多线消耗中不断被稀释,军费的边际效率也在递减。在这样的基本盘上高喊“随时改写战局”,不叫决心,叫透支。 有人会说:伊朗此刻的强硬,恰恰是在替加沙抬价。可一边默许间接谈判,一边靠话术拉高紧张度,既约束不了以色列的实操,也难以凝聚区域盟友的信任。真正能让对手停手的,不是“随时可能爆发”的句式,而是“爆发之后能承受多久”的能力;不是把选项抛给以色列,而是把选项攥在自己手里。现在的难题是,伊朗的每一次外放强硬,都会被内部撕裂稀释。 因此,这场“逼宫式二选一”更像一剂短效的政治止痛药。它能安抚焦虑,不能修复结构;能制造声势,不能购买时间。伊朗如果真要把战场与谈判桌上的位置坐稳,先要回答国内的三问:权力如何从“临时判断”回到“长期剧本”;革命卫队如何退出经济链条回归军事本位;社会与舆论如何成为策略校准的传感器,而不是噪音的消音器。只有这些回到位,阿雷夫的狠话才有兑现的基础,萨法维的预案才不仅仅是预案。 加沙的烈度会随战场而变,伊朗与以色列的敌意也不会被一纸停火蒸发。真正决定下一步的,是德黑兰是不是能在内部把“选择题”先做完——先选秩序,再选力度。否则,掀桌子只是动作,摔下来的,还是自己的碗。 参考资料:《 哈梅内伊镇不住场子?鲁哈尼要掀桌!美专家:以伊大战还将爆发-凤凰网 》
加沙火线还在冒烟,德黑兰忽然把桌子往前一推。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放话:伊朗与以色
秋恒看军事
2025-08-21 10:26:0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