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朱老总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竟然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1922年,在我惨遭追杀的时候,曾受到雷云飞的搭救。”家人觉得十分意外,这个雷云飞是谁?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营救朱德元帅呢? 1922年,那时候的中国,俩字:乱。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当时的朱德,已经是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正经的少将旅长,算得上是一方大员。但他心里苦闷啊,他看到的是什么?是国家的四分五裂,是百姓的流离失所。他一手带出来的滇军,也卷入了毫无意义的军阀混战。 他苦苦思索,这条路,不对。他要寻找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就在这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一束光。他下定决心,要抛弃现在拥有的一切——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去找共产党! 这个决定在当时,无异于一场豪赌。放弃兵权,就等于没了护身符。当时云南的军阀唐继尧,对他又是拉拢又是提防。当朱德决心离开的消息传出后,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就开始了。唐继尧表面上同意他“出洋考察”,背地里却布下了天罗地网,悬赏一万大洋要他的人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于是,就有了日记里那四个字:“惨遭追杀”。 朱德化装成一个商人,带着筹集来的经费,悄悄踏上了北上寻找党的道路。那条路,可不像咱们今天坐高铁几个小时就到。那会儿,出云南进四川,全是崇山峻岭,匪患横行,再加上明枪暗箭,可以说是步步惊心。 就在他走到川滇边境一个叫“长官司”的地方时,意外还是发生了。他被一伙人给堵了。 这伙人可不是一般的土匪,他们是当地的一个袍哥组织,也就是哥老会。为首的头目,就是雷云飞。 聊到这,得插一句。啥是袍哥?袍哥是当时流行于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秘密社团,讲究“义气”,有自己的规矩和地盘。他们既亦正亦邪,有时候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有时候也做些劫富济贫、反抗压迫的事。 雷云飞带着人把朱德围住,眼看一场血战在所难免。朱德虽然勇猛,但毕竟寡不敌众。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德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这里头的细节,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根据一些史料的零星记载,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朱德早年在云南讲武堂时,为了团结革命力量,也加入过哥老会。他报出了自己的“山头”和“香堂”,用的是袍哥内部的切口。 雷云飞一听,愣住了。他打量着眼前这个虽然风尘仆仆,但眼神坚毅、气度不凡的“商人”,心里犯了嘀咕。经过一番盘问,他确认了朱德的身份。 原来,朱德治军严明,爱护百姓的名声,早就传到了民间。雷云飞虽然是袍哥,但他敬佩的是英雄好汉。他知道朱德是被军阀追杀,要去做一件“大事”。 雷云飞当即决定:这个人,我救了! 他不但没有为难朱德,反而把他奉为上宾,好酒好肉招待。并且,亲自挑选了精干的弟兄,一路护送朱德,翻山越岭,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直到把他安全送出险境。 分别时,朱德拿出重金感谢,雷云飞却分文不取。他说:“朱将军是为国为民的好汉,我雷某人佩服。这点小忙,谈不上什么搭救,就当交个朋友。” 就这样,两人一别,竟是永诀。 朱德继续他的革命征程,远赴德国,见到了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了威震八方的红军总司令。而雷云飞,则和他的弟兄们,消失在了川南的大山里,继续做他的“山大王”。 一个是未来的元帅,一个是草莽英雄。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因为一个“义”字,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汇,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朱德与雷云飞的故事,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它折射出的,是关于“选择、道义、感恩”的永恒主题。 朱德选择了信仰,抛弃了权位;雷云飞选择了道义,放弃了私利。 这两种选择,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无数个选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朱德那样,坚守内心的信仰?能不能像雷云飞那样,凭着良心和道义,去做一件也许没有回报,但却“应该”做的事?
1976年朱老总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竟然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1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0 16:29: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