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为已经去世的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补开了追悼会,让人诧异的是,这场追悼会竟然引来了众多原红四方面军将领,其中主持追悼会的,是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为追悼会致悼词的,是李先念同志,除此之外,像洪学智、陈再道、秦基伟等众多还健在的红四方面军老人都来到了现场,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悼会。 这人叫陈昌浩,他的人生,可比你想的要跌宕起伏得多。与其说大家是来悼念一位副局长,不如说是来告慰一位曾经的“战神”,告慰那段激情燃烧又夹杂着无尽悲壮的岁月。 曾经,他与徐帅并肩,是红军最强战将 咱们把时间再往前倒个几十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红军的序列里,红四方面军绝对是一支王牌劲旅,能打硬仗,敢打恶仗。而这支部队的灵魂人物,公认的是两个人: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 那时候的陈昌浩,才二十多岁,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回来的高材生,理论水平高,人又意气风发。他和徐向前搭档,一个主军,一个主政,配合得天衣无缝。 1931年,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缴获了一架叫“列宁号”的飞机。这可是个宝贝,全红军独一份。当时要攻打固若金汤的黄安县城,敌军一万多人守着,红军啃了一个月硬是没啃下来。 怎么办?陈昌浩脑子活,他提了个大胆的想法:开飞机去轰炸!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可他不但想了,还真就干了。他亲自带着飞行员,把一筐筐手榴弹搬上飞机,飞到黄安城上空,对着敌人的指挥部就往下扔。城里的国民党军哪见过这阵仗,还以为是自己的援军到了,等反应过来,指挥部已经被炸开了花,士气瞬间崩溃。红军趁势猛攻,一举拿下了黄安。 这一仗,让陈昌浩名声大噪。你想想看,在那个年代,他就是红军里最早玩“空地协同”的战术大师。 以陈昌浩的资历和战功,1955年授衔时,他的肩上至少也得是一颗将星,甚至更高。但他的人生,在1935年长征会师后,拐了一个天大的弯。 当时,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关于下一步的战略方向,领导层发生了严重分歧。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南下。而中央坚持北上抗日。 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张国焘甚至密电陈昌浩,意图对中央不利。这封电报被叶剑英及时发现,报告给了毛泽东。毛主席当机立断,连夜率领红一、三军团秘密北上。 这一下,皮球踢到了陈昌浩脚下。一边是自己的老上级张国焘,一边是党中央。他手握数万大军,他的决定,足以改变中国革命的走向。当时,前线的将领电话都快打爆了,都在问他:“政委,打不打?” 徐向前元帅后来回忆,当时他急得不行,对陈昌浩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在那个决定历史命运的夜晚,陈昌浩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正确的选择。他没有执行张国焘的命令,避免了红军内部的一场巨大悲剧。他对着电话那头的将领们说:“要听中央的,红军不打红军。” 这一句话,保全了革命的火种。可他自己,却因为深陷政治漩涡,加上后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惨烈失败,他作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兵败后,他与部队失散,几经辗转回到延安,主动请求组织处分。从此,他的军事生涯戛然而止。 从战神到译者,他把余生献给了书本 抗战爆发后,他因严重的胃病被送到苏联治疗,一去就是十多年。这期间,他甚至还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出过力,当过翻译,甚至在工厂采石场做过苦工。 195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但此时的中国,早已换了人间。他昔日的战友们,都已是共和国的栋梁之才,而他,被安排到中央编译局担任副局长。 这是一个看似平淡的岗位,主要工作就是翻译马列著作。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到与书本文字为伴的学者,这个落差有多大,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但他没有怨言,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参与编纂了厚厚的《俄汉词典》,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苏联,他还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一位苏联妻子格兰娜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回国后,他和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似乎已经远离了历史的洪流。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未结束。十年特殊时期,他再次受到冲击,那些陈年旧事被翻出来,他被扣上了各种帽子,遭到了残酷的批斗。1967年7月30日晚,在身心俱疲的绝望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吞下大量安眠药,含冤离世,终年61岁。 直到1980年,一切才尘埃落定。 那场由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的追悼会,不仅是一场迟到的告别,更是一次集体的正名。到场的500多名老战友,他们用自己的出席,无声地诉说着:我们没有忘记你,陈昌浩政委。我们记得你在鄂豫皖的英姿,记得你在川陕的功勋,更记得你在关键时刻维护团结的决断。 追悼会的悼词写得非常中肯:“陈昌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一生。”
1980年,中央为已经去世的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补开了追悼会,让人诧异的是,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16 08:29:16
1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