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名男子插好充电枪后,并没有直接启动充电,想等到晚上12点钟再充。可谁知道,晚上9点多的时候,来了一辆车,对方直接拔掉了他的充电枪,插到了自己车上。最后,该男子不仅花了12块钱充电,充电接口还被损坏,维修费花了900多。他找对方索要赔偿,对方却说“我看到你没有充电,所以才正常拔走的,并没有过错”。 重庆网约车司机廖某,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他开新能源车,知道夜间电价便宜,想着能省下不少运营成本,为了省钱,廖某计划在深夜12点后电价低谷时段给车充电。他把充电枪插进了自己的车,但没有立刻启动充电程序。 廖某仔细检查了连接,确认无误后,便离开了充电站。他打算晚些时候通过手机APP远程操作,让车辆开始充电。 大约当晚9点,另一位车主李某驾车来到同一个公共充电站。他找了一圈,发现没有空闲的充电枪,李某看到廖某的车上插着充电枪,但充电提示灯没有亮。他判断这把枪是闲置的,或者车已经充满电,于是决定拿来自己用。 李某没有多想,直接动手强行拔下了廖某车上的充电枪。随后,他将这把枪插入自己的车辆,顺利开始了充电,次日清晨,廖某发现自己的车根本没有充上电。车旁的充电枪也不见了,这让他心里一沉。 更糟糕的是,廖某的车充电口被扯得严重变形。他的车充电口有特殊的解锁机制,强行拔出会导致内部零件损坏,现在根本无法正常插枪。 廖某的手机记录显示,当晚竟然产生了12元的充电费用,可他的车分明一格电都没充进去。他随即联系了4S店检查。 4S店确认,充电口内部零件损坏,必须更换维修。这笔维修费高达900多元,加上那12元白白付掉的充电费,损失不小。 廖某选择了报警,警方很快介入,并调取了充电站的监控视频。监控清楚地记录下李某拔枪的全过程,警方根据监控找到了李某。起初,李某表示愿意承担赔偿责任,这让廖某松了口气。 廖某基于李某的承诺,自行支付了车辆的维修费用。他想着等车修好,就能找李某报销了,当廖某拿着维修单据联系李某,要求报销维修费和那笔充电费时,李某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李某断然拒绝赔偿。他辩称,自己看到充电枪没有在工作才拔走的,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李某甚至反过来指责廖某是在“讹诈”,并且声称廖某不充电却占用车位,是浪费公共资源。 面对廖某提出的充电口损坏问题,李某直接说和他无关。之后,李某不再接听廖某的电话,最终还将廖某拉黑,双方协商彻底破裂,廖某感到非常委屈和气愤。他无奈之下,只好向媒体求助,希望能够讨回公道。 这起事件在重庆的网约车圈子里引发了广泛讨论,大多数人都认为廖某实在太冤了,有观点认为,充电枪一旦插入车辆,就意味着这个车位和充电桩已经被占用,其他人不应该随意插拔。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觉得廖某没有立即充电却长时间占用充电位,这种做法确实不太地道,当下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公共充电桩资源本就紧张,有时甚至一位难求,使用中更需要讲究规矩。 即便遇到紧急情况,急需充电,也应该先尝试联系车主,或者留下字条说明情况,而不是直接动手侵犯他人权益,李某最终推诿责任、拒不沟通的行为,被普遍批评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素质。 这起风波也给所有电动车车主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在公共充电时,务必多留心,加强防范意识,避免遭遇类似的纠纷。 廖某的遭遇,不只是他个人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当前公共资源使用伦理的一次严峻考验。它促使我们思考,在日益依赖共享资源的社会里,如何更清晰地界定使用权与责任。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还是管理者,都应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清晰、公平、相互尊重的公共资源使用规范,共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共享环境。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重庆天天630于8月17日
重庆,一名男子插好充电枪后,并没有直接启动充电,想等到晚上12点钟再充。可谁知道
烟雨评社
2025-08-20 15:1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