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谈妥了!印度对华传递的信号非常的积极!8月18日,根据印媒报道,在中印外长级会晤开幕词中,印度外长苏杰生亲口表示,我们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现在正寻求向前迈进。这需要双方采取坦诚和建设性的态度。在这一努力中,我们必须遵循三个相互原则——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和共同利益。双方分歧绝不能演变成争端,竞争也绝不能演变成冲突。 很显然,苏杰生的这番话已经说明,印度终于意识到,要将中印边境纠纷等问题摆在合适的位置。某种程度来说,印度的这一表态,这是自中印边境纠纷以来,印度传递出来的最为积极的一次信号。虽然说中印边境问题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但中印边境问题将会朝向日趋缓和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要说印度这次为啥突然开窍,还得从他们的“经济账本”算起。2023年,中印贸易额突破1362亿美元,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高达近千亿美元,这相当于印度每从中国进口10块钱东西,自己只能卖出1块多。 更扎心的是,印度引以为傲的电子制造业,67%的元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印度倒是想在2026年把电子制造业规模扩大到3000亿美元,可手机组装厂要是断了中国的电路板,那生产线立马就得“死机”。 莫迪老仙算了笔账:跟中国对着干,每年得损失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还不如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合作,毕竟填饱肚子比耍威风重要。 印度的“务实转向”可不是嘴上说说,看看他们的实际行动就知道。2025年8月的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双方一口气达成10点共识,又是设立划界专家小组,又是重开仁青岗、普兰、久巴三处边境贸易市场。印度代表直言,这三处市场一开放,藏南的羊毛披肩、印度的咖喱香料又能在边境线上自由流通,每年至少多赚300万。 双方还同意在边境东段和中段设立将军级会谈机制,以前军长级会谈只在西段搞,现在东边和中间也能“唠嗑”了,这架势摆明了要把边境线变成“对话热线”。 当然,印度这次服软,还得感谢咱们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方面,中国在边境问题上保持克制,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愣是没让局势升级,反而通过多轮军长级会谈让双方部队脱离接触。 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上给印度“甜头”,2023年上半年印度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辣椒、葡萄分别暴涨94%、173%、206%,这哪是贸易,分明是给印度递了根“经济棒棒糖”。更绝的是,中国单方面开放签证政策,2025年第一季度就给印度公民发了5万多签证,反观印度,2024年才给中国公民发了2000多,这对比简直不要太明显。 不过,印度这“缓和戏码”也不是完全没套路。他们一边喊着“相互尊重”,一边在边境增兵,还时不时在国际场合给中国“挑刺”。就像2024年印度借着“人权问题”在联合国给中国使绊子,转头又在金砖国家会议上跟中国套近乎。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活脱脱把外交当成了儿戏。 但不管怎么说,苏杰生这次的表态,至少给中印关系按下了“减速键”,让边境线从“火药桶”变成了“谈判桌”。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印关系的缓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2020年边境冲突后,双方经过7轮军长级会谈才达成脱离接触协议;2024年边境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后,印度还是忍不住在贸易上搞小动作。 但这次苏杰生的“三个相互”原则,就像给中印关系装了个“减震器”,就算边境有点小摩擦,也不至于震得两国关系“散架”。 印度这次传递的积极信号,就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边境线上的“战火”,也滋润了中印合作的“土壤”。虽然边境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但有了“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共同利益”这三个原则,中印关系至少能在“缓和车道”上稳步前行。 毕竟,在这个“地球村”里,两个拥有28亿人口的大国要是能携手合作,那释放出来的能量,足以让整个世界“抖三抖”。而印度这次的“务实转向”,说不定就是这场合作大戏的“开场锣鼓”。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印度外长苏杰生会晤了我们的王毅外长,开场白就对我们提了一个很为难的要求!苏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