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雷坛河握桥市场,老兰州人记忆里最鲜活的底色。 雷坛河上的握桥,像一弯静卧的新

只能不撒可可 2025-08-20 11:51:17

兰州雷坛河握桥市场,老兰州人记忆里最鲜活的底色。 雷坛河上的握桥,像一弯静卧的新月,把岁月的褶皱轻轻铺展在兰州城的肌理里。而桥边的市场,便是从这褶皱里漫出来的烟火,缠缠绕绕,成了老兰州人记忆里最鲜活的底色。 南边的货摊总带着些泥土气,阿干镇的陶瓷器皿在晨光里泛着哑光,大水缸敦实得像座小塔,坛坛罐罐摞着,仿佛能听见里头盛着的陈年故事。煤炭堆在一旁,黑黢黢的,却藏着暖烘烘的烟火,等着被挑进寻常人家的灶台。拱门口的铁器更显生猛,铁钳子、火铲子带着冷硬的光泽,犁耙叉子则沾着田埂的气息,仿佛刚从春耕的泥土里拔出来,还带着庄稼的呼吸。 向东去的北园,是另一番热闹。菜地连着摊位,新鲜的蔬菜带着露水,粮食的香气混着瓜果的甜,在空气里酿成蜜。北山的和尚头小麦最是金贵,颗粒饱满得像珍珠,捧一把在手里,能掂出沉甸甸的踏实,那是土地对辛劳的最好回馈。 西边的寺底下,铺面里飘着木头的味道。匠人们忙着刨削、拼接,瓤瓤子、沓子在他们手里渐渐成形,带着朴素的实用美。偶尔有棺材铺静立一旁,倒也不显得肃穆,反倒像在说,生老病死皆是寻常,日子总要在柴米油盐里继续。磨沟沿的临时铺面最是暖心,牛肉汤、羊肉汤的热气腾腾地冒,混着羊杂的鲜香,勾得人脚步发沉。盛一碗在手里,烫得指尖发麻,喝一口,暖流从喉咙直淌到心里,连带着周遭的风都温柔了几分。 桥东的拱门子像道时光的门槛,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打尖歇脚。铁匠铺的叮当声敲打着日子的节奏,中药铺飘出的药香里藏着草木的慈悲,畜医铺里偶尔传来牲口的轻哼,杂货铺的货架上堆着针头线脑、油盐酱醋,把生活的琐碎一一收纳。小饭铺里,卤肉摊子总围着人,老夏家、刘家的肉在卤汤里翻滚,那汤据说熬了几百年,稠得能拉出丝,肉烂得入口即化,咸香里裹着岁月的醇厚。凉面摊子更妙,冬天里竟也冒着热气,面条在锅里烫得舒展,浇上卤子和调料,红的油泼辣子,绿的蒜苗香菜,雪天里吃一碗,浑身的寒气都被赶跑了,热辣辣的舒坦,这大概就是兰州牛肉面最早的模样吧。 握桥是这一切的圆心,南来的丝路古道在这里歇脚,北去的黄河渡口从这里启程,西往的商队、东行的旅人,都要在这里打个转。货物在这里聚了又散,人像潮水般涨了又落。遇上庙会,周边的寺庙里香烟缭绕,上香的、许愿的、看热闹的,把市场挤得水泄不通,叫卖声、谈笑声、寺庙的钟磬声搅在一起,成了最生动的市井交响。 如今握桥的影子或许淡了,但桥边市场的烟火气,总还在老兰州人的记忆里飘着,像一碗热汤的余温,久久不散。 #兰州市场# #兰桥菜市场# #七里河菜市场#

0 阅读:1
只能不撒可可

只能不撒可可

只能不撒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