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毒辣的,他基本上就没看走眼过,他觉得这个人行,这个人就一定行。他觉得这个人不行,那这个人八成不行。[凝视] 三国时期,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刘备手下的人才,几乎个个都有鲜明个性,甚至可以说都有明显缺点。 法正睚眦必报,得势后疯狂报复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庞统其貌不扬,第一次见面就被刘璋嫌弃。魏延狂妄自大,敢在众将面前夸海口。 但恰恰是这些“有毛病”的人,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力量,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三国志》记载,刘备拿下汉中后,所有人都以为张飞会当守将,结果刘备选了魏延,还让他当场表态。 魏延直接放狠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话太狂了,但刘备却很满意,事实证明,魏延守汉中近十年,曹魏确实没占到半点便宜。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刘备不怕手下有个性,反而更信任那些敢说实话、有真本事的人。 再看庞统的例子。庞统长相普通,口才也不是特别出色,但刘备和他深谈几次后,立刻把他当亲信重用。 为什么?因为庞统给刘备献了一个“上中下”三策取西川的计划,每个方案都分析得极其透彻,让刘备看到了他的战略眼光。 相比之下,那些只会说漂亮话、迎合领导的人,在刘备这里反而不吃香。 最典型的是马谡,诸葛亮很器重他,但刘备早就看出了问题,临终前特意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后来街亭失守,证明刘备的判断完全正确,马谡确实有才华,但缺乏实战经验,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些案例透露出刘备用人的几个特点: 第一,他更看重能力胜过出身,黄权本来是刘璋的人,投降后刘备照样重用,法正带着地图来投奔,刘备也不在乎他以前的立场。 第二,他能容忍下属的缺点,但不能容忍没有真才实学,庞统、法正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但他们在专业领域确实厉害。 第三,他特别警惕那种看起来很完美、实际上华而不实的人,马谡就是典型代表,表面上什么都懂,真到了考验时刻就露馅。 还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史书记载,曾经有刺客要杀刘备,结果见面聊了几句,刺客竟然主动告诉了他刺杀计划,然后自己走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玄,但说明刘备确实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能让人产生信任感。 这种魅力从哪里来?大概就是因为他真的把手下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打工仔。 诸葛亮27岁出山就当军师,庞统加入后立刻参与核心决策,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大部分君主都会让新人从底层干起,慢慢熬资历。 但刘备不这样,他敢于给年轻人机会,也敢于承担用人失误的后果。 黄权在夷陵之战中投降了曹魏,手下人都说要杀他全家,刘备反而说:“是我辜负了黄权,不是黄权辜负了我。”还好好照顾黄权的家人。 这种格局,连曹操都很难做到。 想想现在的职场,刘备这套用人思路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真正厉害的领导,往往不是那种喜欢听好话的人,而是能发现下属真正价值、敢于给机会的人。 那些表面上很完美、实际上没什么真本事的同事,可能一时会得到重用,但长远来看还是会露馅, 反倒是那些有个性、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可能不太好管理,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吗?或者你觉得自己更像刘备团队中的哪个人?是务实的法正,还是有个性的魏延,还是完美主义的马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职场观察,看看大家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奇葩领导和同事!
有网友问,孙权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叫“江东鼠辈”呢?这么讲吧,只要孙权在吕蒙“白衣渡江”成功擒获关羽后,
【14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