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将20万日本慰安妇遗弃在东北,后来至少有11万人嫁给了当地老百姓。而在1932年的时候,日本给在日本妇女“洗脑”,让她们加入国防妇会成为慰安妇,为日本在抗战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5年的东北,寒风刺骨,一群穿着单薄和服的日本女性蜷缩在废弃的仓库里,她们曾是“帝国最忠诚的奉献者”,如今却像破旧的军靴一样被扔在异国的雪地上。 讽刺的是,当初喊着“为天皇尽忠”把她们送来的祖国,现在连一张回程的船票都懒得施舍。 更荒诞的是,救她们的竟是那些曾被她们视为“劣等民族”的中国农民,这群“敌人”给了她们一碗热粥、一件棉袄,甚至一个家。 1932年的日本,街头贴满“国防妇人会”的海报,年轻女孩被灌输了这样的逻辑,爱国=献身军队。 井上千代子的故事被大肆宣传,她为激励丈夫出征而自杀,成了“昭和烈女”,政府告诉妇女们:去前线“服务”是光荣的,就像在工厂造子弹一样崇高。 中村英子甚至带着14岁的女儿加入慰安所,换来一块“军国之妻”的奖章,没人告诉她们,所谓的“服务”是每天被几十个士兵轮番蹂躏,生病了就被扔进雪地里等死。 日本人对付本国妇女的套路很“讲究”,先忽悠良家妇女“自愿报名”,再逼那些沦落风尘的女孩子“为国接客”。 朝鲜和中国妇女更惨,直接拿枪顶着脑袋拖走,东京的官员们算盘打得精,日本籍慰安妇伺候军官,朝鲜籍的给士官,中国和东南亚妇女就留给普通士兵,等级分明,物尽其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东北,关东军跑得比野兔子还快,军官们忙着藏金条、烧文件,哪管那些曾为他们“提振士气”的女性? 20万人瞬间成了累赘,有人试图徒步逃亡,结果冻死在荒野,更多人挤在漏风的窝棚里,靠嚼草根度日,一个冬天过去,5000多人变成了僵硬的尸体。 活下来的人面临更残酷的选择,是饿死,还是嫁给“敌国”的男人? 许多日本女性颤抖着签下婚书,对象可能是瘸腿的老兵,或是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光棍。 婚礼没有樱花和祝福,只有一碗掺了糠的高粱饭,有个老太太回忆:“他给我披上棉被的时候,我才发现这辈子第一次被人当人看。” 这些日本妇女学东北话比学刺绣还认真,她们拼命搓玉米、腌酸菜,想用劳动抹掉身上的“日本人”标签。 可孩子们在学校还是会被骂“小日本崽子”,她们只能半夜躲进灶台边抹眼泪,时间久了,有些人彻底切断了和过去的联系。 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来找“遗孤”,多数人拒绝回国,她们说:“这里的炕头暖,回去反倒像做客。” 中国丈夫们的心态也挺有意思,老张头娶了个日本媳妇,村里人笑话他“捡洋落”,他叼着旱烟回怼:“鬼子扔的枪炮能炼钢,扔的人就不能过日子了?” 这种朴素的实用主义,意外成了战争的解药,日本政府至今没想明白,为什么当年“忠心耿耿”的子民不愿回来? 答案简单得可笑,当国家把人民当耗材用时,就别怪耗材自己找活路,那些被遗弃的女性,用嫁给“敌人”的方式,给了军国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中国老百姓的宽容,更像是对战争的另一种嘲讽,他们没读过国际法,不懂“战争责任”,只知道“人快饿死了就得给口饭吃”。 这种本能般的善良,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有力地拆穿了“种族优劣”的鬼话。 2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军国主义从狂热到背叛的全过程,当“爱国”变成骗局,活下来就成了最大的反抗。 那些嫁在中国黑土地上的日本女性,既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她们用一辈子证明,在政治狂潮里,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往往比口号更真实。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