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最近挺头疼,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狠狠赚上一笔。可就在他们摩拳擦掌的时候,美国突然抛下一条苛刻的条件——造船可以,但钢材和设备绝不能用中国的。 这条件一出来,两国造船业当场就像被浇了盆冷水 —— 美国这是生怕自己的军舰太便宜了?不用中国设备和钢铁,这成本不得直接翻倍? 事儿还得从美国海军的新订单说起。2025 年开春,美国国防部放出风声,要在未来五年内追加 20 艘驱逐舰和 12 艘补给舰的建造计划,总金额超过 300 亿美元。韩国现代重工、大宇造船,日本三菱重工这些企业,早早就在华盛顿 lobbyists(游说团队)身上砸了上千万美元,就等着合同落袋。可谁能想到,美国国会在国防授权法案里偷偷塞了个 “毒丸” 条款:所有中标企业必须提交供应链溯源报告,但凡涉及中国产钢材或电子设备,直接取消资格。 这一下可戳中了日韩造船业的命门。以韩国为例,其主要船企 20% 的厚板钢材来自中国,小型船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0%。中国产厚板价格比韩国本土便宜 15%-20%,每吨能省近千美元。要是全换成韩国现代制铁的产品,一艘驱逐舰的钢材成本就得增加至少 300 万美元。更要命的是,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船舶配套设备出口国,从雷达罩到液压系统,日韩船企 40% 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商。美国这道禁令一下,等于逼着他们重新搭建一套完全不沾中国技术的供应链。 有人可能要问,欧洲和美国本土不是也有钢铁厂吗?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德国蒂森克虏伯的厚板报价比中国高 40%,交货周期还得延长三个月。美国纽柯钢铁倒是愿意接单,可人家产能早就被美国海军的 “哥伦比亚” 级核潜艇项目占满了,根本排不出档期。日本三菱重工试过从巴西进口钢材,结果运到横滨港时,发现板材厚度公差超标,整批货直接报废,光来回运费就亏了 200 万欧元。 更魔幻的是设备替代问题。船舶用的 AESA 雷达、舰载数据链这些核心部件,全球 70% 的产能在中国。韩国三星重工原本想改用荷兰飞利浦的雷达模块,结果人家报价单上赫然写着:“因需重新设计接口,单价上浮 200%”。日本川崎重工更倒霉,他们采购的德国西门子导航系统,拆开一看里面有个中国产的电容元件,直接被美国军方退货,还差点被列入 “不信任供应商” 名单。 美国这么折腾,真的只是为了几艘军舰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藏着更大的棋局。2024 年底通过的美国国防授权法案里,专门划出 50 亿美元成立 “造船供应链安全基金”,要求所有军工合作方必须加入 “友岸外包” 联盟,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建立一套完全排除中国的船舶制造体系。说白了,美国要的不是单纯的订单转移,而是彻底重构全球造船产业链的权力格局。 这种战略对日韩来说,简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美国承诺给首批签约企业提供 15% 的成本补贴,还允许他们使用美国海军的测试设施;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签署 “技术锁定协议”,未来十年内不得采购任何中国技术升级生产线。韩国现代重工的高层私下里算了笔账:接下这单虽然能赚 20 亿美元,但为了满足美国的供应链要求,得额外投入 12 亿美元改造工厂,相当于把利润的 60% 又吐了回去。 现在,日韩造船业就像被架在火上烤。韩国政府悄悄给现代重工开了绿灯,允许他们用 “第三国转口” 的方式继续采购中国钢材 —— 比如先把货发到越南,换个包装再转运到釜山。但这种操作风险极大,一旦被美国海关查获,不仅订单泡汤,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日本三菱重工则想出个 “曲线救国” 的办法,把中国产的液压系统拆解后,重新喷涂上日本品牌的标识,结果被美国国防部的 AI 溯源系统识破,直接上了黑名单。 这场博弈的本质,其实是两种产业链逻辑的碰撞。中国造船业凭借 “全链条国产化” 的优势,从钢材冶炼到设备集成实现了成本与效率的完美平衡;而美国试图用政治手段强行割裂供应链,却忽视了市场规律。 如今,美国的 “友岸外包” 计划正陷入尴尬境地。2025 年上半年,韩国造船业对美出口同比下降 18%,日本更是暴跌 25%。反观中国,虽然被排除在订单之外,但通过向越南、土耳其等国的转口贸易,反而在船舶配套设备市场上抢占了 12% 的份额。 这事儿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靠行政命令强行扭曲,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最近挺头疼,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狠狠赚上一笔。可就
竹风吟月
2025-08-19 14:58: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