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52岁的雍正招秀女玛氏侍寝,当晚雍正躺在床上问她:“规矩都知道吧?”

瑶步踏花归 2025-08-18 15:29:12

1729年,52岁的雍正招秀女玛氏侍寝,当晚雍正躺在床上问她:“规矩都知道吧?”马氏娇羞的回答道:“臣妾知道。”从这之后雍正就经常翻她的牌子,但一年后雍正却突然冷落了她。 马氏入宫那年,不过14岁。1729年,她被选为秀女,带着对未来的懵懂憧憬,踏进了紫禁城。她出身卑微,父兄无官无职,家中仅靠微薄田产度日。 相比那些勋贵出身的年氏、钮祜禄氏,她就像御花园里一株不起眼的玉兰,安静地开着,无人问津。宫里的日子,远没有她想象中光鲜。 永和宫的配殿面阔不过三间,冬日里炭火哔剥作响,鎏金铜胎珐琅火盆散发出苏合香气,却掩不住她内心的寒意。 入宫第二年,她被封为“答应”,这是后宫最低的位分,连见家人的资格都没有。每逢年节,别的妃嫔能收到家人送来的物件,她却只能躲在窗下,偷偷望着宫墙外的天空发呆。 那一年,御花园的玉兰花开得格外早,却又早早凋零。雍正帝路过时,皱眉责罚了花匠,可谁又知道,马氏的心,也如那玉兰一般,悄然枯萎。 1730年,怡亲王胤祥的去世,让雍正帝心力交瘁。《清实录》记载,他连续七日宿于养心殿,朱批中频频出现“心惨戚,饮食无味”的字眼。就在这样的低谷中,马氏被翻了牌子。 那一夜,戌时三刻(19:45),她身着内务府定制的绿缎织暗花蝶纹衬衣,在敬事房太监的引领下,战战兢兢地走进乾清宫西庑房候传。宫漏滴水声一下下敲在她心头,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影子,害怕得几乎发抖。 按照宫规,侍寝的妃嫔需从皇帝脚边匍匐入衾。她小心翼翼地挪动身体,生怕发出一点声响。雍正帝那一夜并未多言,只是沉默地躺着,眼神空洞,仿佛仍在思念那位逝去的兄弟。 马氏不敢抬头,也不敢多想,只觉得时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两刻钟后,太监低声提醒时辰已到,她如释重负地退下,回到永和宫时,双腿仍在发软。 那一夜,她以为自己会因此得宠,至少能晋个位分,换个宽敞些的住处。可现实却狠狠给了她一巴掌。 雍正帝之后再未翻她的牌子,甚至连她的名字都未曾记住。她只是众多“答应”中的一个,短暂地出现在皇帝的生命里,又迅速被遗忘。 时间如流水,马氏在宫中日复一日地熬着。她始终未曾生育,位分也只从“答应”升到“常在”,微不足道。雍正朝在位13年,仅新增后宫9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而她,始终是那个不起眼的存在。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马氏在孤独中去世,享年53岁。她死后,棺椁被暂安在曹八里屯殡宫,这一停,就是七年。直到乾隆四十年,她的灵柩才被移葬到泰陵妃园寝,墓位居东侧末位,偏僻而冷清。 对比之下,怡亲王胤祥的丧仪耗银十万两,雍正帝亲撰碑文,哀荣无尽。而马氏呢? 的忌日甚至没有享殿祭礼,田村殡宫距紫禁城15里,七年无人问津。她的灵魂,仿佛一直在高墙内外徘徊,寻找一丝温暖,却始终不得。 马氏的一生,是清代后宫无数低阶嫔妃的缩影。她们被选入宫中,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却在高墙内逐渐磨灭了光芒。 马氏或许曾在某个深夜,望着永和宫窗外的月色,默默流泪;或许曾在听到别的妃嫔晋位时,低头掩住眼底的失落。但她的故事,却从未被史书大篇幅记载,只在《清史稿·后妃传》中留下寥寥数语。 她的命运,像极了那年早凋的玉兰花,短暂地绽放,又无声地陨落。可正是这些无名女子的牺牲,撑起了紫禁城里的繁华与冰冷。 参考资料:[1] 《清史稿》

0 阅读:40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