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见三藩之乱将平息,叛而复降得王辅臣认为难逃康熙的清算,决定自杀,让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 王辅臣出生于山西大同的贫苦人家,年少时投奔了在李自成起义军当下级军官的姐夫。王辅臣好赌,姐夫经常劝他。有一次,王辅臣醉酒赌博回来,被姐夫责骂,王辅臣一怒之下,将姐夫杀死。 杀人后的王辅臣,不敢再留在起义军,转而投奔了大同的明军。王辅臣天生神力,能拉开七石硬弓,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很快从普通士卒晋升为中级军官,成为小有名气的 “马鹞子,这绰号源于他骑马冲锋时如鹞鹰般迅猛的姿态。 之后,王辅臣又投靠了清军,被调去吴三桂部任职。康熙即位后,为制衡吴三桂的势力,将王辅臣升任陕西提督。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 吴三桂派亲信送去密信和重金,以 “故主” 的身份劝他起兵响应。 王辅臣选择将吴三桂的密信上奏朝廷,还斩杀了来使。康熙大为高兴,下旨嘉奖王辅臣 “忠贞不二”。 开战之初,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四川提督郑蛟麟、广西将军孙延龄相继响应,西北诸将人心浮动。 与此同时,清廷派来的经略大臣莫洛与王辅臣素有嫌隙,处处掣肘刁难,甚至克扣军饷。 有一次,莫洛当众斥责王辅臣,两人争执不休。 当晚,王辅臣带兵包围了莫洛的营帐,混乱中莫洛被流矢射死,“兵变” 既成事实,王辅臣便派人向吴三桂献上陕西地图,被封为 “平远大将军”,一时之间,西北烽火连天。 王辅臣起兵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震怒之余却异常冷静,他采取了 “剿抚并用” 的策略,一方面调兵遣将严防死守,另一方面不断派人向王辅臣示好。 康熙先后给王辅臣写了三封诏书,每一封都情真意切,康熙还释放了王辅臣留在北京的儿子王吉贞,让他带着诏书前往陕西劝降。 此时的王辅臣正陷入两难境地,因为吴三桂的援军迟迟不到,清军的攻势却越来越猛。 康熙十五年(1676 年),清军收复平凉城外围,王辅臣的主力被围困在城中。 眼看粮草将尽,王辅臣终于决定投降。他派使者向清军主帅图海献上吴三桂赐予的印信,哭着说:“我辜负了皇上的信任,罪该万死,只求能保全将士和百姓性命。” 图海当即承诺上奏朝廷赦免其罪,还送来粮草安抚军心。 康熙下诏恢复了王辅臣的官职,赏赐了不少金银绸缎。这番恩威并施让王辅臣感激涕零,但内心深处的不安却从未消失。 从康熙十六年(1677 年)到二十年(1681 年),王辅臣过着看似平静的日子。他按时操练军队,处理地方事务,对朝廷的命令无不遵从。但随着三藩之乱逐渐平息,他心中的恐惧却日益加深。 当清军包围昆明,平灭三藩之乱,就差最后的临门一击时。王辅臣表面上与属下同庆,暗地里却坐立不安。他清楚地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常态,那些曾经倒戈过的将领们,早晚都会被康熙清算的。 王辅臣开始变得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在暗中监视自己。一次宴会上,他听到部下议论 “朝廷要秋后算账”,当场掀翻了桌子;看到驿卒快马送信,就以为是逮捕自己的圣旨到了。 王吉贞多次劝慰王辅臣:“皇上既然赦免了父亲,就不会再追究了。” 但王辅臣只是摇头苦笑,他太了解帝王心术了 ,宽恕是为了稳定大局,清算才是最终目的。 不久后,朝廷突然下旨调王辅臣进京 “述职”。虽然圣旨言辞温和,但王辅臣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鸿门宴。他想起了汉初的韩信,想起了明初的蓝玉,那些功高震主又曾有过污点的将领,很少能善终。 下定决心后,王辅臣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他把积攒的家产全部分给部下,对他们说:“我一生征战,连累你们受苦了。这些东西你们拿去安家,日后好好侍奉皇上。” 这天傍晚,王辅臣设宴款待亲近的部将。 席间王辅臣谈笑风生,仿佛早已放下了所有心事。酒过三巡,王辅臣对众人说:“我这一生,从草莽到将军,受皇上大恩却又背叛皇上,虽蒙赦免,但终究良心不安。如今三藩已定,我也该去谢罪了。” 众人听后无不落泪,却谁也劝不住他。 送走客人后,王辅臣对亲兵们说:“我睡熟后,你们用桑皮纸喷上米酒,一层层蒙在我脸上。这样死得干净,也能留个全尸。” 亲兵们哭着不肯动手,王辅臣厉声说:“这是军令!你们照做,皇上日后只会奖赏你们;若违令,恐怕会连累家人。” 夜深人静时,亲兵们颤抖着执行了命令。 桑皮纸吸满米酒后变得坚韧,贴在脸上让人无法呼吸,却不会留下任何伤痕。就这样,王辅臣在睡梦中平静地死去。
1681年,见三藩之乱将平息,叛而复降得王辅臣认为难逃康熙的清算,决定自杀,让亲
国际大碗说
2025-08-17 16:09:4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