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意外的是,他怀孕的妻子竟然带着女儿,冒死来到泰州并向日军司令提出:“我来取回我丈夫的头颅。” 1941年6月的蚌蜒河,夜里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那晚,枪声像撕裂天空的雷霆,震得人心脏发紧。 河岸边的小船上,一位怀着身孕的女人紧紧抱着女儿,目光死死盯着岸上那个熟悉的背影。 那是她的丈夫……国军少将陈中柱。 临别前,他只留下寥寥几句:“如果是男孩,就叫承志,让他记得父亲未尽的志向。”说完转身而去,再没有回头。 三天三夜的血战,把这片土地染成暗红色。 子弹像雨点般落下,炮火震得大地不停地颤抖。 陈中柱身先士卒,他高大的身影始终冲在最前。 最后,他被数颗子弹击中,鲜血从军装里不断涌出。 战士们还来不及反应,日军已经扑了上来,将他的人头残忍割下并带回泰州邀功。 消息传回,整个部队哭声如雷。 几天后,幸存的卫兵杨凤高跌跌撞撞跑到隐蔽处,把噩耗告诉了王志芳。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王志芳整个人僵住,可是她却没有哭。 片刻后,她只是低声说了一句:“带我去。” 在一个土丘下,他们艰难地挖出了简陋的木棺。 棺材是用门板拼成的,里面躺着的,是已经无头的遗体。 血迹早已干涸,可那股悲壮和沉重压得人透不过气。 六岁的女儿当场嚎啕大哭,而王志芳只是死死咬住嘴唇,指节发白。 她没有哭,因为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丈夫身首异处,哪怕是以命相搏,她也要把头颅要回来。 所有人都劝她放弃,有人说:“古往今来,不少英雄都是无头下葬,关云长不也是这样?名声照样流传百世。” 但王志芳摇头,她清楚丈夫一生正直磊落,死也要死得完整。 于是,她带上女儿和木棺,冒死前往泰州。 泰州城,遍布日军岗哨,为了有一线希望,她找到昔日旧识,已经投敌的秦庆霖。 幸好秦妻谢树清是她的故友,见王志芳母女狼狈不堪,赶紧拿出体面的衣裳,又想办法联系日军翻译徐鹏举。 谢树清甚至拿出五千元,只求能换回那颗头颅,徐鹏举没敢收钱,但答应帮忙斡旋。 消息传到日酋南部襄吉耳中,他不怒反笑,随口下令:“叫她自己来取!” 在他眼里,一个孕妇怎么可能有胆量走进司令部? 可就在第二天清晨,城中百姓见到震撼的一幕。 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牵着六岁的女儿,身后只跟着一个卫兵,径直向挂满膏药旗的日军司令部走去。 枪口对准她,刺刀闪着寒光,可她没有停步。 她的步伐沉稳,眼神坚毅,仿佛压根没把那些威胁放在眼里。 大厅内,南部襄吉冷笑着等她,王志芳径直开口:“我是陈中柱的妻子,我来要回我丈夫的人头。” 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压得场内一片寂静。 很快,她就看见案桌上的木箱,当即就要上前。 南部伸手拦下,她眼神凌厉,厉声道:“若你敢反悔,我今日必血溅于此!” 那股决绝,竟让南部心头一震,他不敢再逼,反而命人摆出一场虚伪的祭礼,装模作样地对陈中柱的头颅行礼,甚至假惺惺地祝她早日得子。 王志芳全程冷眼旁观,她只伸手接过木箱,确认里面装着丈夫的头颅后,怀抱木箱,牵着女儿,昂然走出司令部。 街道两旁的日军与百姓,全都愣愣看着这对母女的背影。 那一刻,她不是弱女子,而像一座山,谁都不敢轻视。 城外的小船边,木箱被打开,药水瓶里,确实是丈夫的头颅。 有人当场跪下痛哭,王志芳却只是轻声说:“把他缝合,让他完整地走完最后一程。” 当地百姓凑钱买来棺木,终于让这位将军全尸入土。 其实,王志芳本可以把遗体运回盐城老家,可王她选择留在泰州。 她说:“我要在这里守着他。” 从此,她带着两个女儿,靠微薄的接济度日却从未改嫁,日子再苦,她也不愿离开那座坟茔。 多年以后,抗战胜利,陈中柱被追授为中将。 长女陈璞在父亲精神的感召下,十五岁便投身军旅,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1987年,国家正式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他的遗骨才迁回盐城故里,受到世人祭奠。 晚年的王志芳随小女儿移居海外,但每一次提及丈夫,她都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带着六岁女儿、挺着大肚子走进敌营的日子。 她活到一百零一岁,离世前回到丈夫墓前,轻声告慰:“我终于守到你名正言顺的一天。” 王志芳用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血脉里的坚韧,什么叫民族的脊梁。 英雄不止是沙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士,也有在背后守望、用生命捍卫尊严的女人。 在民族存亡的年代,很多名字被风沙掩埋,但总有人让历史不敢忘记。 陈中柱和王志芳,就是这样的存在,有人说,战争带走了太多生命,可正是这些铁骨与柔情,撑起了民族的灵魂。 一个人死去不可怕,最怕的是没人记得他为什么而死。 而他们,用忠诚与勇气,写下了不会消逝的答案。
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意外的是,他怀孕的妻子
历史不陌生
2025-08-17 07:18:58
0
阅读:321
一万年太久
民族脊梁
用户10xxx99
不分党派,抗日都是民族英雄!
侠客
这样的女人值得让人尊敬,只因有你男人才能血战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