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安排50万日本人来中国养老!”山东康养集团打出的广告语让人愤怒,然而,面对骂声,他们竟然喊冤…… 山东康养集团的名字听起来挺正气,可一查底子,问题多得像筛子。 创办人叫帝井少辅,听着像日本人,其实是个在北京出生、后来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留学生。 三十年前出国留学,如今摇身一变,说要带领日本老人回“东方养老”。 他们的宣传语很有“理想主义”味道,要在中国风景优美的城市建国际化养老社区,引入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要招聘中国青年参与项目。 听上去高端、国际、合作共赢。 可偏偏,他们漏算了一样东西,中国人的记忆。 很多网友一眼就戳穿了:这些“老人”,年龄往上推三十年、五十年,不是当年侵华日军的后代,就是亲历过那场战争的参与者。 “祖辈被杀害、家园被焚烧的地方,如今要变成他们的养老天堂?”这样的心理冲击,让人哪能平静? 有人还指出另一个荒唐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够严峻了,全国六十岁以上老人超过两亿四千万,养老资源本就捉襟见肘。 连国内老人都难以享受高质量的晚年,凭什么让外国人优先? 舆论越烧越旺,康养集团急了,连夜发声明,说自己被误会了。 他们的解释是:“我们学习日本先进的养老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老人。” 乍一听,好像挺有情怀,可网友可不是三岁小孩。 一番深挖后发现,这家公司既不是国家批准的项目,也不是正式注册的行业协会。 而是个“非盈利组织”,名下还有个“研究中心”,在国家任何官方数据库都查不到。 更讽刺的是,他们的网站两年前就停更,像个空壳公司。 真相浮出水面后,大家恍然大悟,所谓的“国家级项目”,其实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蹭热度营销”。 可笑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他们还反咬一口,说网友是:“网络暴民”,自己是被舆论“迫害”的“老实企业”。 但这件事之所以能炸裂出这么大的火花,根本原因不在于这家公司,而在于背后的历史伤痕和文化敏感。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日本侵华的创伤从未真正愈合。 南京、长沙、重庆、哈尔滨,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藏着无法原谅的历史。 战争结束七十多年了,德国向犹太人道歉、赔偿,而日本,却一次次否认历史、拒绝认错。 他们的教科书删改屠杀记录,他们的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右翼媒体公然洗白侵略。 更令人心寒的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还不时冒出一些让人愤怒的“文化投降”。 某地花七八十万给日本战犯立碑,某些寺庙供奉侵略者的牌位,甚至“日本风情街”“樱花小镇”遍地开花。 这些现象被包装成“中日友好”,却在悄无声息中稀释了历史的警觉。 所以,当一个“日本人主导的养老项目”打着“共建未来”的旗号出现时,公众的警惕并非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本能的防御反应。 我们害怕的,不只是某个虚假的项目,而是那种“文化入侵”借着“合作”的名义重新登陆。 侵略不一定靠枪炮,也可能是一场看似无害的商业计划,一段柔软的文化渗透。 当然,从理性角度看,日本老龄化严重,寻找海外养老资源并非奇事。 中国的养老产业也确实需要吸收先进经验,这本可以是双赢的合作。 问题在于,谁主导?谁受益?谁在话语权的高位上? 我们并不怕学习日本的养老体系,怕的是有些人打着“交流”的旗号,心里想的却是另一种“再入侵”。 历史的阴影不能遮住未来的阳光,但阳光不能照在没有防备的地方。 那句老话说得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骂的,不只是一个不靠谱的康养集团,更是在提醒自己,任何时代都不能放松警惕。 守住底线,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尊严的延续。 当年我们的先辈用生命守下这片土地,现在轮到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守住这片记忆。
多亏了贸易战,让那么多假盟友“原形毕露”!美国一施压,欧洲扛不住了,非洲收了中国
【73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