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安全管理等同于罚款,是对安全管理本质的严重误解 在各类生产经营场景中,安全管理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但现实中,不少管理者走进了一个认知误区:把安全管理简单等同于开罚单、扣奖金,仿佛只要罚款金额足够高,安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以罚代管”的思维,不仅偏离了管理的本质,更可能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 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措施预防风险、消除隐患,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它需要制度的完善,比如明确操作规范、划分责任边界;需要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教育、技能培训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需要人文的关怀,理解员工在执行中的实际困难,从硬件配置、流程优化等方面提供支持。这些工作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安全管理的基石。 而罚款,本质上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惩戒手段,它的作用应该是“警示”而非“管理”。当罚款成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带来的往往是负面效果:员工为了避免罚款,可能会隐瞒安全隐患;为了应付检查,可能会做表面文章;长期处于“被罚款”的压力下,甚至会对安全制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管理,看似立竿见影,实则治标不治本,反而让安全管理变成了“猫鼠游戏”。 真正的安全管理,应该是“疏堵结合”。“堵”的是违规行为,通过明确的制度和必要的惩戒,划出安全红线;“疏”的是认知和能力,通过培训让员工懂安全,通过优化流程让员工能安全,通过人文关怀让员工愿安全。就像交通管理,罚款能减少闯红灯的行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号灯设计、斑马线规划、安全宣传,让人们从心底认同“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 企业也好,组织也罢,若想做好安全管理,首先要跳出“罚款万能”的思维。多花点时间研究隐患产生的根源,多投入些资源改善安全条件,多用心思倾听一线的声音——当员工感受到的是“被保护”而非“被监督”,当安全成为一种共识而非一种负担,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才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不能将安全管理等同于罚款,是对安全管理本质的严重误解 在各类生产经营场景中,
雪巧的职场
2025-08-16 12:42: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