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真的签了?美国率先官宣:中美签署了“贸易停战协议”,中国承诺向美供应稀土,从风电、飞机到导弹,全包了!可奇怪的是,这“签约消息”竟只有美国在唱独角戏,中国这边一句没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年六月底美方兴冲冲地宣布,中美已经签署了贸易停战协议,重点强调中国做出了关键承诺,将全面供应稀土,从风力发电叶片到喷气式飞机引擎,甚至导弹制造所需,全包了! 消息一出,不少西方媒体立刻跟进渲染稀土换和平的戏码,仿佛中美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摩擦就此烟消云散。 然而,这出戏唱得有点诡异。舞台这边,美国锣鼓喧天,独角戏唱得震天响,舞台那边,作为另一方主角的中国,却异常安静,官方更是一声没吭。 直到几天后,中国商务部才发布了一份措辞极其严谨克制的回应,确认的是双方进一步确认了之前经贸会谈成果的框架细节,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而美方则相应取消部分对华限制措施。 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和美国那边锣鼓喧天的全包了宣传,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巨大反差。 不过,美国这么着急忙慌、近乎是唱独角戏般地宣布协议达成。特别是把中国承诺供应稀土喊得震天响,绝不是因为心情太好,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稀土困局已经火烧眉毛了。 谁都知道,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军工,离了稀土基本玩不转。 智能手机的震动马达、风力发电机的强力磁铁、精确制导武器的传感器、乃至一架F-35战斗机就需要用掉超过400公斤稀土材料,这些高科技命脉,美国严重依赖外部供应。 而现实是残酷的,全球超过70%的稀土产量在中国,更关键的是,超过90%的稀土精炼加工能力,也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即使自家有矿,挖出来也多半得千里迢迢运到中国加工提纯。 美国本土不是没有尝试,比如唯一的商业稀土矿Mountain Pass,但尴尬的是,他们缺乏关键的精炼技术。 美国防部曾砸下重金扶持本土企业MP Materials,结果生产出来的稀土纯度连军工的门槛都够不着,最后还是得灰溜溜地找中国企业帮忙。 所以,当中国持续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特别是今年4月对七种关键中重稀土实施更严管控后,美国国内产业界直接炸了锅。 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因为断供被迫暂停,国防部的武器订单交付延期,军工复合体急得跳脚。在这种火烧眉毛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急需一颗定心丸来安抚国内恐慌情绪,平息产业界的怒火。 高调宣布中国承诺全面供应,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安抚行动,这背后甚至不排除有转移国内矛盾、为选举造势的考量。 但要注意的是,中国官方从未在任何正式场合承诺过全面供应,更别提什么供应用于导弹制造的军用级稀土了。 中国的稀土政策,早已悄然转向精准管控模式,核心原则就一条,确保宝贵的战略资源,绝不能被用来制造威胁自身国家安全的武器系统。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休战的核心诉求相对明确,换取美方实质性取消部分加征的不合理关税。 在稀土这个核心议题上,中国的立场异常清晰且坚定,民用领域的合作可以谈,大门没关死,但涉及军事用途?想都别想! 临时性的许可可以基于规则发放,满足民用需求,但长期、无条件的放开供应?绝无可能!规则的制定权和出口的审批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所谓美方大肆宣扬的秘密协议,中国真正看重的可能是关税壁垒的部分松动,而美国拿到手的,不过是一张附带诸多苛刻条件、且随时可能失效的民用稀土临时采购票。 这场由美国高调起头、中国冷静应对的签约风波,折射出当今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背景下大国博弈的复杂与微妙。 表面上看,美国似乎凭借一场声势浩大的独角戏宣传,赢得了休战的舆论声势,占据了某种道义或宣传高地。 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宣传攻势丝毫未能动摇中国在稀土领域所拥有的、基于资源、技术和规则制定权的实质性主导地位。 稀土博弈的最终走向,绝不会被一场精心策划的官宣所决定。未来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谁掌控着资源的源头?谁掌握着加工的核心技术?谁制定着贸易的规则?答案不言自明。 在高端制造与国防安全这些真正关乎国运的命脉领域,喧嚣的口号永远敌不过硬核的实力与清晰的规则。 参考资料: 为什么贸易战没有出路——央广网2025-05-06
外媒:中国警告外国企业,若敢现在囤稀土,以后就没稀土了15日,英国《金融时报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