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请日军高层在家喝酒,席间,他大喊一声:“上炖鸡!”话

青史如烟啊 2025-08-16 11:48:16

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请日军高层在家喝酒,席间,他大喊一声:“上炖鸡!”话音刚落,便掏出手枪,对着为首日军的脑袋就是一枪。 郭绍绪的人生开局,其实还算不错。1903年出生在河南伊川县的黄兑村,家里有点底子。可惜,好景不长,7岁丧母,9岁丧父,12岁那年,连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因为跟人械斗没了。一夜之间,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 这种天崩地裂的变故,换一般人可能就垮了。但郭绍绪没有,他揣着半块干粮,投奔了当时盘踞在河南的军阀刘镇华的镇嵩军。在那个命如草芥的年代,当兵是条活路。 郭绍绪这人,机灵又能干,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从勤务兵干起,一路被提拔,后来镇嵩军被收编,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15军的一名军官。抗战爆发后,他作战勇猛,被第2军军长王凌云看中,调到身边当了副官。 可以说,郭绍绪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奋斗史。他见惯了生死,也磨砺出了一身胆气和狠劲。 这为他后来那场惊天动地的计划,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豫湘桂战役,河南大片土地沦陷,其中就包括郭绍绪的老家伊川县。 军长王凌云派他回老家安置家眷。当郭绍绪踏上故土,看到的是什么?是膏药旗、是“中日亲善”的标语,是乡亲们敢怒不敢言的眼神,更是日军的残暴。驻扎在这里的日军第139联队第3大队,在大队长大内义弥的带领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郭绍绪亲眼看到,儿时的玩伴被日军虐杀后尸体就扔在路边。那种屈辱和愤怒,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他。报仇!必须报仇! 硬拼肯定不行,他手上没多少人。他联系上当地的抗日领袖马三俊和袁浩文,迅速拉起了一支600多人的“人民自卫团”。但光有热情没用,缺枪少弹,怎么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斗? 这时,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念头在他脑中形成:打入敌人内部,让日本人“资助”我们打日本人! 他把计划告诉了军长王凌云,王凌云也是个有血性的人,当即同意,还秘密送来一批武器。于是,郭绍绪摇身一变,从一名抗日军官,变成了一个要去“投诚”的“汉奸”。 “投诚”的路,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大内义弥这个人心狠手辣,但疑心也重。郭绍绪是国军军长的副官,这样的人突然来投降,能信吗? 郭绍绪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先是重金收买了日军的翻译,天天请客吃饭,把翻译哄得服服帖帖。翻译回去自然是好话连篇。接着,大内义弥让他去“剿匪”,实际上是去打他自己偷偷联系好的游击队。郭绍绪就带着人进山,两边对着天放几枪,演一出“大获全胜”的戏码。 几番操作下来,大内义弥彻底信了。郭绍绪顺势哭穷,说自己的保安团装备太差,没法更好地为“皇军”效力。大内义弥大手一挥,枪支、弹药、粮食、经费,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郭绍绪手里。而这些物资,转手就进了山里抗日队伍的仓库。 时机终于成熟了。1944年8月25日,郭绍绪以庆祝“剿匪胜利”为名,在伊川县最好的酒楼设宴,邀请大内义弥和他的核心部下赴宴。 那一天,酒楼里气氛“热烈”。郭绍绪满脸堆笑,把这些日本军官吹捧得天花乱坠。日本人喝得酩酊大醉,纷纷解下军刀,脱掉上衣,彻底放下了戒备。 郭绍绪看着火候差不多了,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冲着门外大喊了一声:“上炖鸡!” 这声吆喝,就是暗号! 话音刚落,一名化装成伙计的队员端着盘子上来,猛地将滚烫的菜汤扣在大内义弥的头上。几乎在同一瞬间,郭绍绪拔出腰间的手枪,对着大内义弥的脑袋“砰砰”就是两枪! 紧接着,埋伏在周围的十几名队员同时发难,对着剩下的日本军官一通扫射。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赴宴的8名日军,包括大队长、中尉、少尉、军医、翻译,被一网打尽。 行动结束后,郭绍绪等人从容撤退。等日军大部队反应过来,他们早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这一场“鸿门宴”,直接打掉了日军在伊川地区的指挥中枢,极大地震慑了侵略者。日军后来把这次事件写进了内部的《战时丛书》,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后人“切勿轻信中国人的宴请”。可见,郭绍绪这一招,给他们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事后,日军疯狂报复,烧了郭绍绪的祖宅,挖了他家的祖坟。但他们再也抓不到郭绍绪了。郭绍绪带着他的队伍,和八路军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并肩作战,继续活跃在抗日一线,直到日本投降。 只可惜,战争结束后,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郭绍绪的这段传奇事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尘封了。他没有选择邀功请赏,而是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并于1969年病逝。

0 阅读:99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