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鹏打电话给胡富国:“老胡啊,我今天看了报纸才知道,你的夫人还在烧锅

岁月解读师 2025-08-16 10:47:37

1990年,李鹏打电话给胡富国:“老胡啊,我今天看了报纸才知道,你的夫人还在烧锅炉”胡富国的回答让人泪目。 常根秀的生活穿着朴素,每天按时上下班,她的坚持不是刻意表现,而是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胡富国对此并不避讳,他觉得家庭就是家庭,社会就是社会,任何职位都不该影响到夫妻的本分。 别人惊讶,他却始终平静,这对夫妻的生活极为节俭,没有特殊的排场,也没有豪华的享受,胡富国即便在外奔波,回到家里仍与妻子一起操持琐事,吃的饭菜简单,穿的衣服普通。 常根秀心甘情愿守在锅炉房,胡富国也从未阻拦,因为在他看来,家庭的清白与自守,比什么都重要,到了山西之后,胡富国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交通。 这个省份因为山岭阻隔,煤炭运不出去,外面的资源进不来,省里早就有人提出修高速,但因为资金、技术、环境等重重困难,计划一直搁浅。 胡富国上任后,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工地开建后,他一次次赶赴现场,不管是烈日还是严寒,他都和工人们在一起。 常根秀有时也跟随,他在前面解决问题,她就在工棚里帮忙照顾工人,两人没有摆架子,吃住都和施工队一样。 在那个年代,领导到工地往往只是短暂停留,可胡富国不同,他三天两头跑,亲眼看施工进度,现场处理困难,一次次事故和困难让人心惊,但他没有退缩。 工人们看到省委书记亲自蹲在现场研究图纸,心里震动很大,他们说,这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资金不足时,他主动带头捐款,常根秀把积蓄拿出来时,毫不犹豫。 消息传开,全省百姓都跟着行动,短短时间,数以亿计的资金汇聚到工程中,老百姓明白这是为大家修的路,有人家里舍不得的粮食,也拿去换钱支援。 工程在这种氛围下推进,干部与群众拧成一股绳,三年多的建设中,胡富国在工地留下三十多次足迹,常根秀也多次陪伴。 她没有政治身份,却在工棚里烧水煮饭,和工人们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工人们心里清楚,这样的夫妻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路修好了,新的难题又出现,山西有煤,但电力紧缺,许多工厂机器停摆,百姓生活中经常停电,外界调侃,山西把煤运出去,却买不回足够的电,矛盾尖锐,发展被死死卡住。 胡富国决定争取电厂项目,中央原本考虑在东部地区建设,他反复陈述理由,强调山西煤炭丰富,就地发电不仅省下运输成本,也能缓解全国电力紧张。 他一次次进京见领导,跑部门,甚至亲自替人拎包,态度谦和,不计身份,有人觉得他过于低声下气,他却只说穷地方不拼命,就永远没机会。 功夫没有白费,最终项目落户山西,阳城电厂开建后,电力供应逐步改善,煤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不必大规模外运,运输压力下降,地方财政也得到提升。 最直接的变化是百姓家里的电灯亮得更稳了,工厂生产不再动辄停工,山西人第一次感受到煤与电真正结合带来的便利。 胡富国并不满足于经济指标,他去吕梁山区调研时,走进一所小学,眼前的情形让他久久站立不语,教室破旧不堪,孩子们挤在没有窗玻璃的屋子里,冬天冷风直灌,一个老师要同时教几个年级。 桌椅残破,课本不足,孩子们却仍坐得端正,他没有犹豫,当场表态要解决问题,回到省里,他拍板拨款,专门用于改造山区校舍,随后,一批批资金落实,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 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安全的教室里学习,家长们感激不已,常根秀听说后,还专门买书包和文具送去,后来孩子们寄回礼物,一双手工缝制的布鞋和一张合影,成了这对夫妻最珍贵的纪念。 不管外界怎么看,胡富国与妻子的生活始终没有改变,他白天忙碌,晚上回到家,依旧吃普通饭菜,家里没有奢侈陈设,日子与普通家庭一样。 常根秀仍然坚持在锅炉房工作,别人劝她放下,她始终不改,李鹏听闻后难以置信,亲自打电话确认,胡富国听到后,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解释什么。 对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再自然不过,他知道正因为这种平凡,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不忘记最初的责任。 太旧高速通车后,山西交通格局彻底改观;电厂落地后,百姓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山区学校新建后,孩子们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每一件事,都与这对夫妻的付出有关。 胡富国在山西的岁月,写满了艰辛与坚持。常根秀用平凡守住家风,他用行动改变环境,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留下了痕迹。 这段岁月过去多年,人们仍记得,在那个关键的年代,有一对夫妻以最普通的方式,撑起了一个地方的希望。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中国经济网——省委书记之子被控收受财物过亿 曾以父亲为榜样)

0 阅读:124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